度一次。由施工负责人负责并做好记录。混凝土试块在养护池中标养池保持水温20℃±3℃,每天四次观察记录及调整。
5.6.3.2混凝土浇筑前准备: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污物等均清理干净,模板缝隙及孔洞均已堵严,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钢筋、预埋件、预埋管等需经技术及质检人员检验并经业主及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振捣人员经培训已到位,施工电源及各种工具均已备齐且经过检查无问题,并对所有参加混凝土施工的人员进行详细、有针对性的技术安全交底。 5.6.3.3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选用C25和C30,在混凝土中根据质检站下达的配合比加入引气减水剂、泵送剂及粉煤灰,使混凝土得到收缩补偿,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达到抗渗要求。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延长一分钟,以保证搅拌均匀。
(一)池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施工缝处应将其表面凿毛,清除浮浆,使之露出石子,用加压水冲洗后保持湿润,止水钢板两侧也要清理干净。再次浇筑混凝土时首先铺一层50mm-100mm厚与池壁混凝土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再浇筑混凝土。混凝土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振捣时做到均匀振实(表面呈现浮浆,无气泡,不再下沉),振捣上一层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50mm,消除两层间接缝。水池壁浇筑混凝土应从中心向两侧对称进行,采用一定程序分层进行。预埋刚性套管下部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用振捣棒将混凝土由两边向中间赶,以防混凝土振捣不实导致局部渗漏。水池池壁较高,混凝土使用串筒、溜槽或溜管工具进行浇筑,以防混凝土石子堆积离析,影响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先低处后高处,沿水平方向环形交圈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不大于400mm。
(二)混凝土养护、拆模:混凝土浇筑完12h后应及时覆盖草袋浇水养护。养护时设专人洒水以达到表面湿润后为准。池壁混凝土拆模后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混凝土试块的留置,按每班次留置抗压、抗渗、同条件试块各一组,试块留置必须是与现场浇筑混凝土同标号且是同一出处。
5.6.4沉降缝施工:混凝土浇筑前按照图纸要求在整个池体沉降缝放置δ=20mm的沥青衫板,并从距该处池壁(或底板)迎水面150mm处放置通长651橡胶止水带;沉降缝迎水面放置通长的20mm厚BW2止水膨胀条。 5.7闭水试验
5.7.1满水试验的条件:
5.7.1.1池体混凝土已达到设计强度;
5.7.1.2试验在水池的防水层施工以及回填土施工以前进行。 5.7.2试验前的准备:
5.7.2.1将池内清理干净,修补池内外的局部缺陷,临时封堵预留洞及套管;
5
5.7.2.2设置水位观测标尺; 5.7.2.3标定水位测针;
5.7.2.4准备现场测定蒸发量的设备(采用1m×1m×1m见方的1.5mm厚钢板水箱),并设有测定水位的测针。水箱应经过检验并不得渗漏。
5.7.2.5充水的水源应采用清水,并做好充水和放水系统设施的安装工作。 5.7.3试验方法及步骤: 5.7.3.1充水
㈠向水池内充水应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1/3;第二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2/3;第三次充水至设计水深。
㈡充水时的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相邻两次充水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㈢每次充水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充水过程中和充水以后,应对水池作外观检查,不得有漏水现象。 5.7.3.2水位观测
㈠充水时的水位可用水位标尺测定;
㈡充水至设计深度进行渗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1/10mm;
㈢充水至设计深后至开始进行渗水量测定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 ㈣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为24h;
㈤连续测定的时间可依实际情况而定,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应再测定一天;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可继续延长观测。
5.7.3.3蒸发量测量
㈠将现场测定蒸发量的水箱固定在水池中,水箱中充水深度可在20cm左右; ㈡测定水池中水位的同时,测定水箱的水位。
5.7.3.4水池满水试验应填写试验记录,格式如下:
水池满水试验记录
工程名称 监理工程师
水池名称 施工单位负责人 水池结构 水池平面尺寸(m) 水深(m) 允许渗水量 (L/m2·d) 水面面积 (m2) 湿润面积 (m2) 末读 6
两次读数差 测读记录 初读 测读时间(年、月、日、时、分) 水池水位E(mm)
蒸发水箱水位e(mm) 大气温度(?C) 水温(?C) 实际渗水量 参加单位和人员 (L/m2·d) 建设单位 技术负责人 (L/m2·d) 占允许量的百分率 施工单位 技术负责人 5.7.3.5水池渗水量按池壁和池底的浸温总面积计算,钢筋混凝土水池不得超过2 L/m2·d。
5.7.3.6试验注意事项
㈠当连续观测时。前次的E2、e2,即为下次的E1、e1。 ㈡雨天时,不做满水试验渗水量的测定;
㈢渗水量如超过规定标准,应经检查,处理后重新测定。 5.7.3.8下道工序施工
满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池壁防水层及回填土等施工,并根据质量验收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沉降量的观测。 5.7.4沉降观测 5.7.4.1观测点要求
(1)观测点应埋设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观测点上部应做成半球形状并与建筑物保持50mm的距离。
(2)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通视条件良好。
(3)观测点利用φ20的钢筋制作而成,一端打磨成半球状,另一端与预埋铁件焊接。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铁件为100mm×100mm,δ=8mm厚钢板,带2根φ8的锚筋,钢筋单根长度为150mm。 5.7.4.2水准点的测设
(1)沉降观测水准点利用就近的水准点作为基准点引测,如果就近无甲方指定的水准点时,可以自行埋设水准点。水准点埋设必须坚固稳定,至少3个。
(2)水准点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精度。水准点应布置在受震区以外的安全点,以防止受震动的影响。
(3)沉降观测水准点的高程应根据业主指定水准点引测采用Ⅱ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往返测量误差不得超过±4√n mm(n:为测站数)或±4√L mm(L:为公里数)。 5.7.4.3沉降观测的要求:
(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沉降累计成果,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固定使用水准仪、水准尺。观测点用过后应标出位置号,及时收回保管好。 (2)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3)沉降观测次数:
A.较大荷载增加前后(如砼浇筑、回填、吊装构件、设备安装、调试等)均应进行观测。
7
B.如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方时均应观测。
C.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可按沉降量大小和沉降速度而定,在开始时间隔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5.8池体抹灰
为提高水池的不透水性,池体采用1:2防水水泥砂浆(内掺5%防水剂)抹面20厚,应分层紧密连续涂抹。基层抹素水泥浆一道,用湿毛刷在素水泥浆层上按顺序轻轻涂刷,填充基层表面空隙。在素水泥浆层初凝时抹第二层防水砂浆,要使水泥浆层薄薄压入素灰层厚度的1/4左右。抹完后在其初凝时用扫帚按顺序向一个方向中扫出横向条纹,之后再抹一道素水泥浆作为结合层,最后再抹一道5mm厚的防水砂浆层,用铁抹子抹实压光。在抹灰层的施工过程中,抹灰层的接茬应与模板缝相错开,最后再刷速水泥浆两遍。 6.质量保证措施
6.1施工中严格按照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标准施工。
6.2设专职质量检查员进行跟踪检查,做好隐蔽工程验收和分项工程评定工作。 6.3工程中所用材料必须具备合格证及检验报告,规定复检的材料必须认真进行复检,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
6.4防水混凝土、砂浆配合比以当地实验室出具的配合比为准,按规定进行试块留置和养护工作,到期及时送检。
6.5严格执行“三检一评”制度,责任到人,层层把关,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6焊接和混凝土浇筑属特殊工序,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6.7做好成品保护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6.8钢筋、模板、混凝土施工允许偏差值见下表
钢筋绑扎允许偏差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项目 网的长度 网眼尺寸 骨架的宽度、高度 受力钢筋 骨架的长度 构造筋间距 焊接预埋件 中心线水平高差 间距 排距 允许偏差(mm) ±10 ±20 +0,+5 ±10 ±5 ±10 ±20 5 +3,-0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