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锈蚀影响。古铜钱主要是三种金属以上的合体金组成,在外界影响下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使古钱表面发生颜色变化,即所说的锈蚀,一般来说,铜钱在酸性土壤中呈绿色,在碱性土壤中呈暗红色,在中性土壤不易生锈或锈蚀不大,为本色,象铅锡含量较大时,一般不易生锈,如隋五铢白钱和唐开元青钱等距今1300—1500年,依然锈蚀不大,有的基本无锈。但有些含锡比例不很高(10%—20%)古钱,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产生化学反应。有的锡直接渗到表层,即所说的“锡汗”或“白斑”,有的通过化学反应生成银灰色的二氧化锡(SnO)。2使这些钱币看起来都呈白色。
三是自然生成。指即山铸钱时的原生矿中含有少量的银、镍、锌、甚至砷,所铸古钱中因含银、镍、砷等元素而呈白色,前面提到的六朝时“小样半两”白铜钱,可能就是这样的产物。
四是人为因素。恐怕主要指心理因素。因为白铜钱在我国铸币史上有一种特 殊地位,它不仅稀少(多为母钱和样钱),而且其身世、铸造情况、存世情况等等还未完全弄清,这一切吸引着古钱爱好者去搜集、去收藏、去研究。所以白铜钱就成了众人涉猎的目标,因没有明确的白铜概念和相关史料,所以人们往往将一些似白非白、淡黄、灰、青等表面颜色的古钱称为白铜钱,近几年发行的各种钱币刊物中刊载发现白铜钱情况不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大多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铜钱。
(1)《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7年3、4期,屠世荣《再论古铜钱锈 蚀机理分析》
(2)《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三卷《隋唐五代十国货币》中隋五铢白钱部分 (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P306页
(4)《中国钱币》1985年第3期戴志强等《北宋铜钱金属成分试析》 (5)《中国文化知识精华》P595页
(6)《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三卷《隋唐五代十同货币》P596页。《唐、五代十国钱币成分分析表》
(7)《安徽钱币》97年3期刘屹华文《浅谈白铜小样半两》 (8)《中国古钱目录》上卷P252页
(9)《内蒙古金融研究1998增刊》中杜世文《罕见的西汉“五铢”白钱》 (10)赵业苍主编P191页 (11)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
(12)《中国历代货币大系》《隋唐五代十国货币》P596《唐五代十国钱币成分分析表》
(13)《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戴志强、周卫荣等著《中国历代铜铸币合金成分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