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P165 32.《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 )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36.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他们智力发展的高低。( )P176 37.学科课程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 )P174 38.卢梭是持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
39.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P122 40.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社会一般的活动和交往是完全相同的。( )P209 二、单选题
1.经馆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主要是( )。
A、天文学习 B、技术学习 C、儒家经学著作学习 D、“射”与“御”学习 2.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3.培养新教师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是( )。P117
A、离职培训 B、反思性教学 C、导师指导 D、自我探索
4.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和民族,它们的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不同的( 统使它们的教育有不同的取舍。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速度和水平方面可能各不相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的特点。
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6.( )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及教学活动来达成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7.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与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的关系是由( )原则要求的。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循序渐进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第17 17
页 ))传
8.为保证所有学生获得的基础学力而让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称为( )。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9.“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是在( )中首次提出的。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P3
A、南京市 B、北京市 C、洛阳市 D、成都市
11.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P50 A、科学实验 B、社会经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12.以下教育措施中与人权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P82
A、学习了解重要的人权文件 B、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C、了解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方式与方法 D、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共精神
13.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工人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 )。”P101 A、教育行政人员 B、校长 C、教师 D、学生 14.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教育目的思想表述是( )。P87 A、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相关表述 B、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相关表述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相关表述 D、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相关表述
15.有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称作( )。P122
A、场独立 B、场依存 C、沉思型 D、发散型 16.提出课程编制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P144
A、(美)杜威 B、(美)布鲁纳 C、(英)L?斯腾豪斯 D、(美)R?泰勒 17.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本标志是( )。P201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1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P110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19.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P197 A、思想德育 B、政治思想 C、思想品德 D、政治品德
18 页 第18
20.就学人口比例、小学人学率、中学人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等属于( )。P63 A、压力指标 B、状态指标 C、响应指标 D、信息指标
21.关于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的区别,下列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P85 A、理性的权威诉诸理智的说服,非理性的权威诉诸权力的压服
B、理性的权威建立在对话、讨论、协商的基础之上,非理性的权威建立在专断独自的基础之上 C、理性的权威排斥情感,非理性的权威依赖情感
D、理性的权威愿意接受健全的批评,非理性的权威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2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的( )规律。P207 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D、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23.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P136 A、逻辑性 B、系统性 C、简约性 D、实践性 24.教师的专业成熟最终反映在( )。P116
A、班集体的培养 B、对教育工作的认同程度 C、对教育工作理解认识处于稳定状态 D、对完成所担任工作的努力 25.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P137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6.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是( )。P198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C、《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27.经馆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主要是( )。P4
A、天文学习 B、技术学习 C、儒家经学学习 D、“射”与“御”学习 28.以下不属于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的是( )。P242 A、指导学生成立自治组织 B、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C、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转换 D、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 29.下列哪项权利是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本保障( )。P123
19 页 第19
A、参加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B、获得公正评价权 C、获得学金权 D、获得申诉或诉讼权 30.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 )。P246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1.下列哪个时期是一个人的启蒙时期,个体开始主动地认识自己及周围世界( )。P61 A、童年期 B、婴儿期 C、乳儿期 D、幼儿期
32.在我国汉代经馆教学中,采用由高足弟子教授其他求学者,这种教学方法称为( )。P4 A、转相传授 B、导生制 C、自我进修制 D、合作教学 3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的是人才培养的( )。P104 A、间接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主体性
34.关于我国古代教育的教育目的,下列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P86 A、以道德教育为轴心 B、强调“明人伦”、“明礼” C、主要反映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 D、重视个别教育和个性发展
35.“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衡量教师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这是( )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7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6.提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学者是( )。P120 A、华生 B、班杜拉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37.“教学相长”最早出现于以下哪一部教育著作( )。P26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大学》
38.以下关于纸笔测验中主观式题目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P258 A、允许学生自由作答、自由作出反应 B、命题比较简便、比较省时
C、能够较好地用来检测学生高水平的认识能力,能较为清晰地反映被试的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 D、给被试提供了猜测答案的机会
39.社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 )。P201
A、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 B、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 C、人际关系与文明礼貌 D、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 40.以下关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较中,不恰当的是( )。P249-250 A、形成性评价是多次性的,终结性评价则是一次性的
B、形成性评价往往与教学过程合而为一,终结性评价则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 C、形成性评价往往是非正式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则往往是正式的评价
20 页 第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