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的因变量。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 工业心理学开先河 ---闵斯脱伯格
? 人群关系理论奠基础---梅奥(霍桑试验第二阶段1927—1932)
(1933年梅奥提出人群关系理论——即组织行为学前身)
? 1949年美国科学院将其定名为行为科学
?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里维持出版《管理心理学》
? 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后,行为科学又一个重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在中国称为“组织行为
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出现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日本) (4)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
2、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及人性的四种假设。
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与管理
美国麦克雷格提出“X-Y理论”“X理论”即“经济人”假设概括
? “经济人“假设从享乐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工作目的是追求最大的金钱报酬和经济利益。 ? “X理论“认为:人天生懒惰的、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劳动。 ? “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棍棒
二、“社会人“假设与管理
美国哈弗佛大学教授梅奥在霍桑工厂进行实验证明:
? 人类工作的 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工作 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
才是激发工作的动力。
? “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方式是——参与管理
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管理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是由马斯洛,阿基里斯和麦克雷格等人提出来的一种人性观。
? 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能最充分最完善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 “Y理论“认为人天性是勤奋的、主动地 、负责人的,只要可能,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轻松愉快。 ?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管理方式是——民主管理
四、“复杂人“的假设与管理
“复杂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史克思等提出的人性理论。
? 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体具有差异性;二是同一个个体在不同时期和
不同情境状态下亦是不同的。
? “复杂人“的假设管理方式——应变理论或超Y理论
3、简述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
一、年龄与工作行为
? 年龄与缺勤率 ? 年龄与工作绩效 ?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
二、性别与工作行为
? 性别与缺勤率 ? 性别与工作绩效 ? 性别与流动率
三、婚姻状况与工作行为
已婚员工缺勤率低,流动率低,工作满意度高 四、家庭构成(抚养人数)与工作行为 五、工作年限(在职时间)与工作行为
4、什么是激励?激励研究的意义及基本过程。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诱导人的行为去实现组织目标。
激励研究的意义:组织绩效必须以其成员的个人绩效为基础的,个人绩效取决于许多因素,公式:L工作绩效=f(能力*志愿*环境) 激励的基本过程:
需要引起动机,产生行为,达到目标,满足需要
5、需要及产生,需要满足的原则、途径、方法。
需要的含义: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产生:一类是内部刺激;二类是外部刺激 满足需要的原则: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满足需要的途径:
第一,职务以外需要的满足 第二,职务以内需要的满足
满足需要的方法:
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
其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综合分析。
6.什么是动机,动机的来源及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含义:动机是引发并维持人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来源:动机源于需要,指向目标
与行为的关系:相同的行为来自不同的动机;合理的动机会导致不合理或错误的行为;不合理的动机会被合理的行为所掩盖
7.情绪的性质,类别,情绪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性质: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认知是产生情绪的中介;情绪的动机作用 类别:按情绪性质分: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按情绪状态分:心境,激情,应激,热情
情绪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1)赫布曲线:不论人们从事手工操作或智力操作,必须有一个适当的激活水平为背景,才可能顺利完成操作。
(2)叶克斯—多德森法则:越复杂的工作,情绪激活水平越低。不同性质工作取得最大效率所需要的情绪激活水平不同。在一定情绪背景下,任务越复杂,取得最高效率所需要的激活水平越低。
(3)倒“U”曲线: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利于工作效率
8.什么是工作压力,工作压力的来源,影响,个体差异,压力管理
工作压力是由于工作特征和个体特征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使个体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
来源:工作条件,角色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系统,家庭工作交互影响
压力的影响:(1)压力的积极影响 (2)压力的消极影响:
a.容易出现疲劳过度;
b.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问题,生理健康问题,行为问题
个体差异:(1)个体的认知与归因;(2)人格特征:A型人格易产生压力,做事急躁无耐性,时间紧迫感强,
工作效率高;B型无耐性,工作拖拉,思考向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应对压力,刚强人格的人
能有效抵抗压力,自我吹毛求疵的人易产生压力。 (3)经验和能力;(4)社会支持系统
压力管理:个人应对压力的办法: 第一是预防策略
(1) 调整生活避开压力源 (2) 调整要求水平(要触手可及) (3) 改变引起压力的行为方式 (4) 扩展应对资源(人际社会背景) 第二抗争策略
(1) 监视压力源和症状 (2) 集中资源 (3) 攻击压力源
(4) 容忍压力源 (5) 降低唤起水平
第三是应对压力的专门技术: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 压力管理的组织途径
(1) 工作条件的改变或人员的重新安排 (2) 运用目标管理
(3) 改良组织系统
(4) 员工的心理咨询及员工帮助计划
9.什么是态度,态度的特征,功能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形成及转变的过程,简述态度引导的结构模式及心理学原则和方法
态度的含义:态度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
特征:形成的社会性;认知的复杂性;结构的协调性;功能的抗变性 功能:(1)影响个体对客观现象的选择判断 (2)影响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反应模式;(3)影响个体行为的效率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对行为有指导性的影响
态度形成及转变的过程理论:平衡理论;认知失调论;参与改变论;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态度形成及转变的过程:服从阶段---通话阶段---内化阶段 (行为) (情感) (认知)
简述态度引导的结构模式 领导者 权威性 可信性 领导信息 引导内容 引导形式 被领导 态度特征 引导情境 个性特征
态度引导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 原则:吸引—即吸引对象注意的原因
具体---即指引导应该重视形象和事实,空洞说教没有效果 情感即情感激发原则 理性即理性说服原则 方法:(1)暗示:自我暗示,自他暗示 (2)直陈;(3)迂回
10.简述工作满意度及主要影响方式,行为模式是什么
含义:是指个体通过工作能够获得多大程度的满足感
影响因素:工作本身;报酬;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条件。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正相关,与消极行为负相关
行为模式:勒温的行为公示:B=f(P*E) 行为 函数 个体 环境
11、什么是学习?简述学习的相关理论,行为塑造的意义和方法、过程。
答:⑴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改变或改变的潜能!
(2)相关理论:①经典条件学习②操作条件学习(斯金纳:行为是行为结果的函数)③社会学习(班都拉:人们不仅能在直接行为经验中学,而且能够通过观察,进行间接获替代性学习,学习能够通过认知二不必亲身行为所发生)社会学习的关键在于榜样的影响力 (3)意义: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方法:------强化
过程:解冻(关键)-----改变期(难点)-----冻结期(意义)
12、试述激励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一)内容型激励理论: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②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1)双因素理论的的的分析,①性质:激励因素具有激励作用,作用是内在的,保健应身消除不满起保健作用,作用是外爱的,②双因素的结构:激励因素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③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1)期望理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求和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