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
北京时间2017年3月14日13时55分,印度尼西亚哥伦打洛省发生里氏5.6级地震,震源深度79.2 km。据此回答1~2题。
1.本次地震发生在地球的( ) A.岩石圈 C.下地幔
B.软流层 D.地核
2.地震有时会引发海啸,地震和海啸对哪个圈层影响最小( ) A.岩石圈 C.大气圈
B.水圈 D.生物圈
解析:第1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根据震源的深度可知,A选项正确。第2题,地震对岩石圈和生物圈影响较大,海啸对生物圈和水圈影响较大,地震和海啸都对大气圈影响较小。
答案:1.A 2.C
3.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④地核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地球的内部由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线,受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的影响,总体来说,地球内部的温度向里是增高的。
2017年2月11日,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又发生喷发,火山活跃程度不断升高,喷出的炙热火山灰成倍增长。据此回答4~5题。
4.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 C.地核
B.地壳 D.软流层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D.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解析:第4题,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选项D正确。第5题,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上地幔的一部分(上地幔顶部)属于岩石圈,岩石圈的下部是软流层,故A、B、C选项均错误。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选项D正确。
答案:4.D 5.D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6~7题。
6.有关图中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软流层存在于①层的上部 B.④分界面为莫霍面 C.②层在海洋下缺失 D.⑤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7.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C.①圈层
B.水圈 D.②圈层
解析:第6题,图中①②两层为地壳,地壳与地幔(图中③层)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图中④)。硅镁层在地壳中的分布是连续的;软流层存在于地幔(图中③层)的上部。第7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是生物圈。
答案:6.B 7.A
8.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2)根据A、B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其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3)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C为地壳,D+E为地幔,F+G为地核。(4)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5)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答案:(1)A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 地幔 地核
(4)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
(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能力提升]
读鲁甸县地震资料,回答1~2题。
时间 2017年2月8日19时11分(北京时间) 震中位置 震源深度 震级 27.07°N,103.36°E(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10 km 里氏4.9级 1.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 ) A.横波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速度突然增加 C.横波突然消失 D.纵波突然消失
2.鲁甸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C.上地幔顶部
B.软流层 D.下地幔
解析: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由于外核可能呈熔融液态,故横波会消失;鲁甸县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 km,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故震源应位于地壳。
答案:1.C 2.A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4.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的是( ) A.图中C层 C.软流层
B.图中G层 D.下地幔
解析: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称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F、G交界面上,只有横波速度减为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