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12”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作者:丛日玉 张继勇 王海波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1期
摘 要:“5·12”地震发生后四年的今时,灾区的重建和人民生活的现状如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查以满意度为视角,针对民众所关心的生活、收入、交通、医疗、住房、教育、社保、环境等民生问题展开,分析灾区人民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汶川速度的适应状况。得出以下重要结论,汶川灾后重建属于典型的发展性重建,灾区人民对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重建普遍满意度高于对配套的软件服务,如对现在的交通状况满意程度最高,对收入满意程度最低等。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工作、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灾后重建;生活现状;满意度;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91-03 引言
“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1]。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灾区的社会建设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汶川速度”体现了中国灾后重建速度,是中国速度的典型代表。2008—2010年是三年的重建恢复期:10天,完成1 500多万应急安置;100天,完成1 200多万过渡性安置;一年,完成355万住房修复加固;一年半,150万户农户重建工作全部完成;二年,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完成[2]。 地震发生后的四年,灾区的重建和人民生活的现状究竟如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得问题。为此,本文作者组织研究团队于2012年底前往北川、什邡等地实地考察,2013年初选取北川永昌镇、擂鼓镇、曲山镇和汶川威州镇、水磨镇、映秀镇、绵虒镇七个镇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有效调查问卷342份,组织座谈会7场和深度访谈42次、并在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获得众多二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灾区人民对生活、收入、交通、医疗、住房、教育、社保、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了解了人民对汶川速度的适应状况,最后提出政策和建议。 一、居民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分析
调查以五级满意度量表来设计问卷,对总体建设及生活、收入、社保、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八个方面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以满意度比重为权数对满意度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满意度得分(见表1)。民众对灾后建设整体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满意度综合得分为3.33分,各方面的平均得分3.4分。且对各个方面满意度差异很大,民众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环境、教育、生活、住房、社保、医疗、收入,普遍对交通这一基础设施的重建最满意,而对收入最不满意。灾后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建设中不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诸如收入方面,这部分人的就业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