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文
?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
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 “神韵”说:
即风神韵。“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味,王士祯极赏唐代司空图《诗品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 “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王士祯 ? “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 “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 “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 “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 “常州词派”:
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派,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 阳湖派 :
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刘大櫆: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和“字句”
姚鼐: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
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儒林外史》
?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一、描绘科举扭曲的社会文人:
(一)科举圈内 1. 扭曲的“二进”:老童生一朝发迹变泰的典型
2. 鲁小姐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扭曲
3. 匡超人人性的扭曲,淳朴青年变态堕落的典型 4.马二先生等人是对八股举业虔诚痴迷的信徒
5.科举培养的贪官、乡绅、儒生,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 荣,忘恩负义,好名贪财,变成一个个衣冠禽兽
(二)科举圈外
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他们或因科场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不甘寂寞的“聪明人”就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作者通过莺脰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对他们作了抉肤剔骨的描绘和讽刺。
? 《儒林外史》对科举批判
1.批判态度:彻底否定科举考试,批判热衷功名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
2.批判矛头:批判矛头直指科举制度本身,批判的锋芒所向是法,即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与腐朽;
3.批判方式:现实手段,指摘时弊,意在讽刺;
4.批判程度:触及到制度本身,科举制是一切罪恶的深渊; 5.批判效果:作者力在“醒世”,唤醒人们理性的判断,认识到科举制度本身的腐朽; ?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讽刺:不用正言直接说出,二是用微言托意的办法达到目的,谓之讽刺;即作者攻击、批判、劝诫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客观的描述来展现的。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总体特点:讽刺艺术与深刻的思想内容相结合,严肃的现实意义、批判精神和战斗锋芒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生命和基础,使之较其他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具体表现为: 1、讽刺的生命在真实 2、讽刺态度的客观性
一方面作者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对待讽刺对象,作到“憎而知其善”,不以主观的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作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作者对笔下形形色色的否定人物和否定对象的讽刺,力求让人物在读者面前作穷形尽相的表演,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3、对待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即便对待同一个人物的讽刺,也要随着人物境遇、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使讽刺效果恰到好处
4、多样化讽刺手法的综合运用:白描中见讽刺,矛盾中见讽刺,合理夸张中见讽
刺,细节中见讽刺。
?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鲁迅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1、《聊斋志异》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2、《聊斋志异》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三、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红楼梦》
? 目前常见三种《红楼梦》版本:
1.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所影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2.人民文学出版社从1957年起多次印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 3.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 ? 《红楼梦》研究三大流派:
评点派:脂砚斋、畸笏叟; 索引派:蔡元培、邓狂言; 考证派:胡适、张锦池; ? 《红楼梦》悲剧意蕴:
一、家庭与社会的悲剧 二、婚姻与爱情的悲剧 三、贾宝玉人生的悲剧 四、女性的悲剧
? 宝黛爱情悲剧文学史意义:
1、不单纯写爱情,而且联系广阔社会生活; 2、突破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套路;
3)、打破淫邀艳约、偷香窃玉的庸俗描写;
4、 打破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创造性写出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 《红楼梦》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的特点
第一,注意形象的真实与自然。 第二,写出性格的复杂与发展。 第三,注意个性的独特与鲜明。 第四,注意内心的冲突与微颤 二、《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三、《红楼梦》的语言特色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古典书面语精粹,经高度提炼加工而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长生殿》与《桃花扇》
? 花部、雅部:这是清代乾隆年间区分当时戏曲剧种的两个名称。除了“雅部”昆山腔之
外,其他各种地方戏曲剧称,统称为“雅部”,亦称“乱弹”。 清代中叶传统戏曲逐步衰落,其追求典雅,脱离舞台实践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于此同时,形式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方戏则迅速发展起来,很快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从此“花部”进入勃兴时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