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点总复习全部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8 4:15: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切活动都产生于需要。

学习动机强弱的主要标志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需要的结构层次:生理和组织的需要(生存、安全)→关系和社会的需要(归属、尊重)→成就的需要(知识、理解)→审美的需要。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意志状态进行考察。 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内容,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导因素。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好效果则好,动机差效果也差。 学习效果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

1.从动机的来源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2.从动机的内容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 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分为:间接的、长远的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动机; 4.其他分类:远景性的与近景性,主导性的和辅导性的。 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 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 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 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二)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注意五点:

①知识的准备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 ④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⑤在教学中要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结合。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做可能获得成功的事;②激励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期望心理;③使学生产生愉快感;④进行难度适中的教学; ⑤教学要保持新鲜感。 (五)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反馈:指某一系统将信息输出后,将其作用的结果返回原系统,用以控制调节它所输出的信息。 (六)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七)与学生签订协议:

(八)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1.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被激发时,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结构中居重要地位; 2.学习必须胜任学习任务;3.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 第二节 学习的注意和感知状态

一、学习注意状态:注意状态是指学生心理活动对学习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状态。 注意分无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学生注意的组织和培养:

13

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和条件:①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②能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③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地组织活动; 根据以上规律,教师应注意:

①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原因和条件是:

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②学生本身的状态;③学生的精神状态。 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述规律,做到:

①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②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

③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④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 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二、学生对教材的感知:

对教材的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和知觉观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过程。 如何提高感知教材的效果: 1.正确应用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直观教学类型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三个规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感知教材的的效果和观察力有密切的联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①观察力的品质:A.目的性;B.条理性;C.敏锐性;D.精确性;E.细微性。 ②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A.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的目的、任务;B.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 C.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D.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E.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F.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第三节 学习中的疲劳和焦虑 一、什么是疲劳: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是疲劳在生理上的反应,心理疲劳是疲劳在心理上的反应。 二、疲劳与学习效率:

疲劳与学习效率成反向关系,即人越疲劳,学习效率越低。 可用间接法或直接法测定疲劳。 三、预防学习疲劳的一些措施: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四、焦虑与学习:

(一)什么是焦虑: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焦虑可分为:正常焦虑、低度焦虑和高度焦虑。

(二)常态与压抑下的理智活动:常态下学生能够用理智反应解决的问题,在压抑下却表现出理智不能发挥作用。

14

(三)焦虑对学习影响:

1.对于机械的学习或不怎么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 五、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与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应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的防范;

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一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 (一)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

1、一般智力无差异。2、学业成就上有差异。 (二)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禀赋优异儿童:

1.什么是禀赋优异童:指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以上或在特殊性向测验中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 2.禀赋优异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禀赋优异儿童的教学策略:

1.加速制教学策略:指在学习内容上相同,只是加速加速教学进度,缩短其修业年限。 2.充实制教学策略:指提供较多或较难的教材。

①水平充实:指增加内容而不增加难度;②垂直充实:即增加难度; 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

①固定特殊班级制:指大部分时间接受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 ②弹性特殊班级制:大部分时间参与一般性质教学活动,小部分时间接受必要的特殊教材与教学活动。 二、智能不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一)智能不足儿童的类型及其特点:

智能不足:指心理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

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①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之间;②可训练者:智商在25~49之间;③保护对象:智商在25以下。 (二)智能不足儿童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 三、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学习困难: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其特征: ①不能就席端坐;②端坐不动;③显示其他症侯。 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措施:行为修正法。 四、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一)情绪困扰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 (二)情绪困扰儿童的教育:1.特设教室计划;2.生活空间会谈法。 五、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和策略(见第八章)。 第三节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

认知风格:指学生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认知风格的三个特征:①是学生的理智特征;②是描述的是那些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即一致性);③是学生在完成类似任务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即持久性)。 几种认知风格:

15

一、场依存与场独立:

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为场依存。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者影响称为场独立。 场独立者对数学和自然学科感兴趣。可用隐图测验法区分场依存与场独立。 二、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该种认知风格分类表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来学习的机会。 三、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类别的广度”是衡量求异与求同思维的个别差异的一个尺度。 四、冲动型思维与反思型思维: 五、内倾与外倾。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原理及策略 一、课堂管理的错误理解:

1、学生愈安静则学习效率愈高;2.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其命令的绝对服从;3.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 二、教师管理的弊端(见第二章第二节):

1.对学生的言行要求不当;2.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3.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三、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一)课堂心理气氛的定义:

心理气氛指群体在共同活动表现出来的群体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二)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根据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与思维状态,可将课堂心理气氛分成积极的、消积的与对抗的三种类型。

(三)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 2.课堂的领导方式;(权威式、放纵式、民主式);3.校风与班风;4.师生人际关系;5.班级的规模。 四、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寻求其他剌激;

2.学生学习过于紧张、困难、害怕失败,从而产生挫折与焦虑,进而寻求发泄; 3.希望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或为了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

(二)问题行为的处理与课堂管理技巧: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3.提高学习兴趣;4.使用幽默; 5.安排余暇;6.劝离课堂;7.移除诱因;8.提出要求 (三)利用强化技术管理课堂:(正强化) 五、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

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在先,奖惩管理在后;

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用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

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知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校内及校处剌激因素。 第二节 有效教学的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程序。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1.分析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4.开展教学评价。

16

2020年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点总复习全部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bzly58nyl8xswm2yhl07916095ebr009b1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