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denine(A,腺嘌呤)一定与Thymine(T,胸腺嘧啶)配对,Guanine(G,鸟嘌呤)一定与Cytosine(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增色效应:增色效应是指DNA在紫外260NM处吸光值增加的现象,增色效应与DNA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是观察DNA是否发生变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半不连续复制:
内含子:内含子是基因内的间隔序列,不出现在成熟的RNA分子中,在转录后通过加工被切除。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基因都有内含子。需注意的是,在古细菌中也有内含子。
外显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它在剪接 (Splicing)后仍会
被保存下来,并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 外显子是最后出现在成熟RNA中的基因序列, 又称表达序列。
既存在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也存在于成熟的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术语外显子也指编码相应RNA外显子的DNA中的区域。
回文序列:双链DNA中的一段倒置重复序列,当该序列的双链被打开后,可形成局部“十”字形结构。这段序列被称为回文序列。特点是在该段的碱基序列的互补链之间正读反读都相同(并非在同一条链上正读反读)。回文结构的片断,可通过局部的解链与易位重新结合,即DNA的变形与复性而形成十字形结构或称发卡结构。此种结构的形成可能有助于DNA与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结合。超螺旋结构可能有助于正常细胞中回文结构从规则的螺旋中突现出来,成为一个容易识别的信号。可能是一种调控因素。
密码子简并性:分子生物学中,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degeneracy)。对应于同一种氨基酸的不同密码子称为同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只有色氨酸与甲硫氨酸仅有1个密码子。 密码子通用性
Codon Bias,偏爱密码子
多核糖体:把细胞放在极其温和的条件下处理,就能得到几个到几十个核糖体在一条mRNA上结合起来的形态。这称为多核糖体(polysome、polyribosome或ergosome)。在进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时,推测核糖体在mRNA上的起点可能是有顺序地进行结合,形成多核糖体,并由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逐渐延长。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就称为多聚核糖体(polysome 或polyribosomes)。
前导肽:信号肽的一种,位于成熟蛋白的N端,引导蛋白穿膜,并且在后来被剪切掉。 各种实验表明衰减作用需要负载色氨酸rRNA参与,这意味着前导序列的某些部分被翻译了。分析前导序列发现,它包括起始密码子AUG和终止密码子UGA;如果翻译起始于AUG,应该产生一个含有14个氨基酸的多肽。这个假设的多肽被称为前导肽
反密码子:tRNA分子二级结构的反密码环中部的三个相邻核苷酸组成反密码子。它们与结合在核糖体上的mRNA中的核苷酸(密码子)根据碱基配对原则互补成对,因此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携带特定氨基酸的tRNA凭借自身的反密码子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把所携带的氨基酸掺入到多肽链的一定位置上。 复杂转录单位:
蓝白筛选法:蓝白筛选法是一种利用蓝色化合物作为指示剂的筛选方法,筛选含有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主要是在载体的非必要区插入一个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片段lacZ。携带lacZ 的载体转入lac-的宿主菌后,在含有5-溴-4-氯-3-吲哚-β-半乳糖苷(X-gal)平板上可形成蓝色菌落。外源基因插入lacZ(或lacZ被取代)后,重组子将丧失分解X-gal的能力。转入lac-的平板上可形成白色菌落。
MCS: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ing site多个限制酶的单一切点。
由许多酶切位点组成,往往是人工合成的一段外源基因的插入部位的DNA序列。
是包含多个(一般大于20个)限制性酶切位点(restriction site)的一段很短的DNA序列。也称为多位点接头(polylinker),是基因工程中常用到的载体质粒的标准配置序列。MCS中,每个限制性酶切位点通常是唯一的,即它们在一个特定的载体质粒中只出现一次。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区别
1 真核基因组的长度比原核的大
2 真核基因组中有内含子 经过翻译后被剪切.而原核中没有内含子 3 真核基因表达调空正性调节为主要 原核生物负调节为主 4 有的原核基因组可以整合到真核基因中 例如逆转录病毒基因
原核与真核生物启动子的差异
原核生物启动子:
在基因或操纵子的终末往往具有特殊的终止顺序,它可使转录终止和RNA聚合酶从DNA链上脱落。 例如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后尾含有40bp的GC丰富区,其后紧跟AT丰富区,这就是转录终止子的结构。 终止子有强、弱之分,强终止子含有反向重复顺序,可形成茎环结构,其后面为polyT结构,这样的终止子无需终止蛋白参与即可以使转录终止。
而弱终止子尽管也有反向重复序列,但无polyT结构,需要有终止蛋白参与才能使转录终止。
典型转录终止子的特征:茎环结构,富含GC;含4个以上的U。
原核生物启动子序列包括:CAP序列,增强聚合酶的结合和转录的起始序列(-70~-40);识别区(-35);解旋区(-10);转录起始位(+1)
真核生物启动子:
启动子(promoter):真核基因启动子是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 1)及其5’上游近端大约100~200bp以内(或下游100bp)的一组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列,每个元件长度约为7~20bp,是决定RNA聚合酶转录起始和转录频率的关键元件。
启动子包括:A。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是指足以使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其中包括转录起始位点或起始子(initiator()+1):一般是A或G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5/-30bp处富含TA的典型元件TATA框。
B。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UPE):包括通常-70bp附近的CAAT框:GGCCAATCT和GC框:GGGCGG等,能通过TFⅡ-D复合物调节转录起始的频率,提高转录效率。
RNA转录终止的两种模式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的差异
原核生物没有内含子,DNA复制和转录相对较容易也比较简单,调控几乎完全由基因上游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控制;
而真核生物由于内含子的存在,有了“可变剪接”的可能,内含子也可以调控部分DNA合成的问题,比如针对环境变化调整转录出的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等;
另外,真核原核生物的核糖体也是不一样的,其中蛋白质和核糖体RNA都有显著的区别。原核生物在拟核区发生转录,而真核生物则在细胞核内。
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简单叙述蛋白质合成过程 简述翻译运转同步机制 简述翻译后转运机制
什么是组成型启动子,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启动子,诱导性启动子,举例说明这三类启动子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目前已从动物、植物、病毒及微生物中分离到许多适用于植物的启动子。根据作用方式及功能可将启动子分为3 类:组成型启动子、诱导型启动子和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①组成型启动子(constitutive promoter)是指在该类启动子控制下,结构基因的表达大体恒定在一定水平上,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组成型启动子是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 启动子、来自根癌农杆菌Ti 质粒T-DNA 区域的胭脂碱合成酶基因Ocs 启动子,后者虽来自细菌,但具有植物启动子的特性。
②组织特异启动子(tissue-specific promoter)又称器官特异性启动子。在这类启动子调控下,基因往往只在某些特定的器官或组织部位表达,并表现出发育调节的特性。例如烟草的花粉绒毡层细胞中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TA29,豌豆的豆清蛋白(leguimin)基因启动子可在转化植物种子中特异性表达,马铃薯块茎储藏蛋白(patatin)基因启动子在块茎中优势表达。
③诱导型启动子(inducible promoter)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刺激下,该种类型的启动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基因的转录水平。目前已经分离了光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热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创伤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真菌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和共生细菌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等。
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常采用的终止子是胭脂碱合成酶的nos终止子和Rubisco小亚基基因的3′端区域。
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如果控制乳糖分解代谢的启动子发生了突变,转录过程还能正常进行吗?为什么
简述色氨酸操纵子与乳糖操纵子的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