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26 / 74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第2题用估算,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算理过程进行评价。 四、小结
第三单元 统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7 / 74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28 / 74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29 / 74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30 / 7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