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6/29 7:04: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十月

高2019届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分

命 题:秦 皓 审题:赵尖峰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毛泽东《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

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C.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而是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

B.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

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杨璟,合肥人,本儒家子,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迁枢密院判官。再从伐汉,以功擢湖广行省参政,移镇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师三江口。复以招讨功,迁行省平章政事。帅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将武昌诸卫军,..取广西。

洪武元年春进攻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败敛兵固守璟进围之元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势甚盛。璟击败之,俘获千余人。全州守将平章阿思兰及周文贵再以兵来援,辄遣德兴击败之。遣千户王廷取宝庆,德兴、彬取全州,略定道州、蓝山、桂阳、武冈诸州县。而永州久不下,令裨将分营诸门,筑垒困之,造浮桥西江上,急攻之。祖胜力尽,仰药死。百户夏..升约降。璟兵逾城入,遂克永州。进攻靖江不下,璟谓诸将曰:“彼所恃西濠水耳。决其堤岸,破之必矣。”乃遣指挥丘广攻闸口关,杀守堤兵,尽决濠水,筑土堤五道,傅于城。城中犹固守。急攻二月,克之,执平章也儿吉尼。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复移师徇郴州,降两江土官黄英岑、伯颜等。

未几,诏璟往使于夏。是时夏主升幼,母彭及诸大臣用事。璟既至,数谕升以祸福,俾从入觐。升集其下共议,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璟还,再以书谕升,终不听。逾二年而夏亡。璟迁湖广行省平章。

三年大封功臣,封璟营阳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从汤和伐夏,战于瞿塘,不利。明年充副将军,从邓愈讨定辰、沅蛮寇。再从大将军徐达镇北平,练兵辽东。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

(《明史·杨璟传》)

【注释】①元末陈友谅以南昌为中心建立的割据政权。 ②元末红巾军西征统帅明玉珍在

蜀地建立的割据政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元年春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 /援驻东乡/倚湘水列七营军 /势甚盛。

B.洪武元年春 /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 /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援 /驻东乡 /倚湘水 /列七营 /军势甚盛。

C.洪武元年春进攻 /永州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 /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 /援驻东乡 /倚湘水列七营 /军势甚盛。

D.洪武元年春 /进攻永州 /守将邓祖胜迎战 /败敛兵固守 /璟进围之 /元兵来援 /驻东乡 /倚湘水 /列七营军 /势甚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针对官员而言,一般是升职,但加上“左”或“谪”如“左迁”“迁谪”,即贬官的意思。

B.行省,本为元朝总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各地的派驻机构,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C.裨将,古代军队中副将的通俗称谓,凡军队正职手下的将领均可如此称呼,与牙将相类似。 D.谥,文中是给谥号的意思。谥号,就是仅在古代贵族、大臣死后赐予其的含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璟本为儒家子,因军功不断升迁。他以管军万户的身份跟从太祖攻下集庆,晋升为总管,从此因不断建立军功,做到了行省平章事,并率大军征讨广西。

B.杨璟征讨广西,异常艰难。杨璟击败了驰援永州的元军援兵,派周德兴击败了全州援军,又派部将分别攻克相关州县,最后击败邓祖胜,攻克永州。

C.杨璟攻城有勇有谋,力保百姓。进攻靖江时,守敌负隅顽抗,杨璟指挥军队决濠水,筑土堤,两月克敌;还制止了张彬的屠城,使全城百姓安心。

D.杨璟深为朝廷倚重,但做事并非都能成功。他奉旨使夏,劝夏主升归附,没能成功;后来跟从汤和讨伐夏,在瞿塘作战,也以失利而告终。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文中画横线句)(4分) (2)先是张彬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文中画横线句)(4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4分)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cew02k4jp5nd0f7mk3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