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案例寻访先民的足迹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产生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山顶洞人与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并由此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
4.通过学生课前的准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小组合作、协调能力。
5.通过各学科 ,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①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②学生分组合作表演小品 ③学生动手制作电子文稿
教师:结合本活动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帮助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归纳。
活动步骤:
1.学生通过观看表演得出“山顶洞人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结论。 2.学生表演: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是怎样走向农耕生活的?得出结论。 3.学生通过电子文稿展示、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4.教师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得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这一结论。 5.课外延伸。
活动过程:
1.学生表演。(时间:1.8万年前~7000年前)
镜头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不经意中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镜头二一年后,他们再次经过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若有所思,并随手种下几颗。
镜头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她发现自己有意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这位妇女非常高兴。
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教师:引导提问:这一段表演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如此反复地进行观察和试验,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教师:原始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 2.学生展示电子文稿作品:(时间:距今7000年~5000年)
甲组展示的画面有: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房屋的样式是杆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拴着一些猪、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男子在打猎,手中的工具是弓箭。
乙组展示的画面有:半坡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纺线、织布。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教师:引导提问:这两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结论:
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猎。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它们分别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种植。
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③认识:(大意)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教师引导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耕定居生活较之以前的原始渔猎生活,有没有进步性?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产生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自由发挥) 结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