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真题
中国文学史
一、简答
1.《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1)诗经对于汉赋的影响首先在于《诗经》之“六义”作为表现手法的“赋”,与汉赋的铺陈方法有直接的联系;其次,《诗经》的精神对于汉赋也有着重要影响,《诗经》有“歌颂”和“讽谏”的精神传统,汉赋将其“颂”、“讽”功能相结合,形成了“劝百而讽一”、“曲终奏雅”的传统。
(2)楚辞对汉赋的影响首先是对于汉代骚体赋的直接影响,骚体赋是楚辞的嫡传;其次楚辞对于文体赋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汉赋表现手法的虚构夸饰、超现实意象的描写,与楚辞丰富的想象、浪漫的色彩、阔大的艺术境界息息相通;汉赋语言的雍容华丽、富有文采,与楚辞文辞“惊采绝艳”也息息相通。 2.简论王之涣的边塞诗
王之涣是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更被章太炎先生尊为“绝句之最”。其边塞诗有: (1)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的边塞诗既体现了盛唐诗人共有的风貌,即兴象玲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感情抒发明朗壮大、气势恢宏;也展现出诗人自己独特的风格,喜欢借用边塞风光等外部事物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气息。 3.简析陆游的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 “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悲”
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4.唐宋派提出的“本色”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宋派主要是一个散文流派,其散文另辟蹊径,把“心学”融入散文的艺术精神,继承唐宋古文传统,开创了在明清散文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散文流派。
唐顺之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唐顺之引“心学”入文论,提出了“本色论”。“本色论”认为散文应该“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不事雕琢,如写家书”,即便会出现稍许“疏卤”的弊端,但“绝无烟火酸馅习气”,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另一方面,唐顺之的“本色论”还十分反对所谓的“绳墨布置”,反对拘束文章的固定隔套和形式。
总之,唐顺之的“本色论”主张为文要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不事雕琢,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唐宋派的茅坤、归有光等人的散文都充分实践了“本色论”这一主张。
5.洪升《长生殿》的题材流变。 (参见袁世硕蓝皮版教材718页)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习称“天宝遗事”。历代诸多作家都写过这一题材。唐杨两人的情事与安史之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其深邃的历史内涵。
(1)杜甫的《哀江头》已开其端,诗中抚今追昔,意多哀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感叹之情冲淡了此前《丽人行》中的讽刺之意。
(2)白居易的《长恨歌》采用了民间传说,突出唐明皇在马嵬事变后对杨贵妃的深挚思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诗句蕴含了对唐王朝盛世消逝的惋惜。 (3)白朴的《梧桐雨》最后着重表现唐明皇失去杨贵妃的悲哀,是一幕“纯粹的悲剧”。同样也是借历史故事书写兴亡之感。
(4)洪昇《长生殿》改变了《梧桐雨》的悲剧结局,借唐杨二人情事表达历史兴衰的感叹。 6.《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思想内容。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从日本回国后的代表作,其小说从性的苦闷转向对生的苦闷的表现。
这篇小说描写了留学生“我”归国后的所遇和所感,“我”是一位生活无着的穷知识分子,和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陈二妹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作品以黑暗污浊的大都市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它们自发的反抗意识以及纯洁的美好心灵;同时也表现出了在那样的社会里,下层知识分子与穷苦工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歌颂了他们之间深挚的友谊,以此完成了郁达夫对于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的心灵剖析。
小说故事严谨,情节发展完整自然,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历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 7.“归来诗人”诗歌的艺术特点。
归来诗人群体,出现在“四人帮”粉碎之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得名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具体艺术特征有:
(1)在凝聚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中,常常有“自白”、“自叙传”的性质。 (2)具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或思考人生与历史的关系,或探寻历史曲折进程的原因。
(3)对于自身以及社会思考的深入,导向了悲怆主题的萌兴,使复出诗人们的笔下涌动着一股感伤情绪的潜流。
(4)对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为诗歌带来多样的风格和色彩 二、论述题
1.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 长于抒情。古诗十九首抒情不虚饰、不矫情,在失意文人身上,家国 文人理想已经不再,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和世俗中的真情实态。《诗谱》中说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继承了《诗经》触物起兴的手法,以主人公的所见、所行、所感,构成情景相生、无我交融的艺术境界,委婉曲折、低回反复,表达细腻的情感。
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开端,或以物象,或以节令,或以活动,或以哲思,或引发翩翩思绪,或叙写行动情节,在描述中抒情,韵致自然又含蓄蕴藉。例如《行行重行行》,一
开始用“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总领全篇,刻画了远别的情景,笼罩着伤感的气氛。随后的万里道阻之隔,胡马越鸟之喻,白云岁晚之叹,努力加餐之祝,结合着“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一种别离之痛、相思之苦。(再如《庭中有奇树》的例子,具体参照袁世硕蓝皮版教材)
(2)语言深衷浅貌,语短情长。以自然晓畅的语言,表达真情至理,绝不故作艰深,恃才炫博。总是使用最普通的词汇,最常见的物象。
同时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又是精炼简约的,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给读者多重感觉和联想。
作为文人诗歌,古诗十九首善于多方吸收语言精华,造成特殊的修辞效果。例如叠字的运用,加重了描述的色彩和抒情效果;比喻手法丰富了诗歌形象;典故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内涵;对偶句加强了语言的整体美;双关语和套语增加了诗歌的乐府风韵。 2. 论述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王维个性恬淡,加之佛禅影响,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出现了以前同类诗歌中未曾出现的全新境界。
(1)一是对于山居寂寞的歌咏。例如《早秋山中作》中写蝉声之悲、蛩响之急,为闲居生活蒙上了清冷的色调,烘托出一种寂寞的氛围;“临秋”、“薄暮”使人产生光阴推迁、老之将至、人生无所归著的联想。“人不到”故曰寂寞。(还有《山居即事》的例子,参照袁世硕蓝皮版教材)
(2)二是一切情绪被摒除之后所达到的物我两忘、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无论是自我还是外物,在诗人的“返观”下都以自在自为的状态呈现。例如《辋川绝句》中的《竹里馆》之中的自我形象,已是不带世间人的主观情绪。其他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大体相似。《辛夷坞》“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中,所有的物象都被置于“空”的背景之下,他们自我呈现,被赋予了拈花微笑式的禅意象征。
这些诗尽管体制短小,数量不多,却在陶谢之后凯奇可山水田园诗的全新境界,“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3.《儒林外史》的主要思想内容。
(参见袁世硕蓝皮版744-747页)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清醒文化意识的小说。
(1)作品首先写了一批无知无识无用的士子形象。例如范进的八股文被认为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但他竟然不知道苏轼为何人。再如唐知县,身为父母官,却毫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