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枣庄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5 4:02:0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枣庄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学校:曲阜师范大学 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年级:2010级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名:刘峰 学号:2010413197

枣庄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枣庄市市域概况 (一)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枣庄市总面积4563平方千米,位于山东省南部,泰沂山区的西南边缘,地跨东经116°48′30"至117°49′24", 北纬34°27′48"至35°19′12"之间。东接临沂市费县、苍山县、平邑县,南临江苏省铜山县、邳州市,西濒济宁微山县,北靠济宁市邹城市。东西最宽处56公里,南北最长处96公里。京沪铁路纵横贯市境南北,104、206、G3国道穿越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区位条件优越。 本市辖五区一市,即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和滕州市,64个乡镇街道(乡3个、镇44个、街道17个)。到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393.93万人。 行政区划 薛城区 市中区 峄城区 台儿庄区 山亭区 滕州市 等级 市辖区 市辖区 市辖区 市辖区 市辖区 市辖县 面积(平方千米) 507 375 627 538 1018 1485 人口(万) 48.14 54.55 36.42 27.95 46.50 160.37 政府驻地 永福路 君山路 坛山路 金光路 府前路 北辛路 (二)自然和资源条件

本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枣庄市全境从西北至东南似一长方形。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属低山丘陵区,东及东北部多山,山体多系石灰岩或石灰页岩交互构成,少部分是火成岩。山脉大都东西走向,自北而南呈横向双波形相间排列。北部为500米上下的群山区;市区一带,降为百米以下剥蚀平地;往南到峄城一带隆起为平缓丘陵;再往南到运河地带又降为平原、低地;在南境界上又隆起为稀疏浅丘地形。境内山岭以山亭区的高山为众山之冠,海拔620米。中部峄城一带和南部边界一带的山丘都在300米以下,且分布稀疏。运河沿岸属平原、洼地,海拔一般在26米~33米。全市山丘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6%,平原面积占54%,涝洼面积占10%。全市共有土地面积4563.22平方公里,其中滕州市1494.24平方公里,薛城区422.71平方公里,山亭区1018.93平方公里,市中区373.92平方公里,峄城区635.01平方公里,台儿庄区533.3平方公里,高新区85.11平方公里。

境内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36种。主要有煤、铁、铜、铝土、石膏、石英石、稀土、陶土、黏土、蛭石、大理石、花岗岩、磷矿等。全市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境内韩庄运河、伊家河为大型河道,水资源相对丰富。

二、土地利用现状

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本市土地总面积456322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335876公顷,占总面积的73.61%;建设用地74310公顷,占总面积的16.28%;未利用地46136公顷,占总面积的10.11%,土地利用率达89.89%。

(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1996年全市人口348.26万人,耕地242701公顷,人均耕地0.068公顷。2005年人口367.27万人,由于矿山塌陷等因素,耕地降为241048公顷,净减1653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84公顷,人均耕地为0.065公顷。

(二)城市用地布局分散。市区城市用地呈典型的分散式布局,严重影响城市用地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台儿庄区城区人口7万人,距中心城区70公里;山亭区城区人口规模不到5万,距中心城区35公里。市中区、薛城区和峄城区的城区分布相对靠近,但互相之间的距离也超过20公里。过度分散的城市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配套建设,产业用地集中度低下,导致城市竞争力下降。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困难。200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为9.87:63.33:26.8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3%,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用地基础。在资源开采逐步枯竭,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的条件下,建设用地需求量仍然很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十分困难。

(四)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大。本市矿产资源开采历史长,尤其是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经过长期高强度开采,已造成大量土地塌陷和煤矸石堆积,对环境的影响破坏突出,治理任务重。全市现有塌陷土地6033公顷,并且每年还在增加。全市累积煤矸石有2165万吨,占压大量土地,现在每年还要产生400万吨煤矸石。而煤矸石的自燃,释放出大量的S02,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近10年来虽经多方治理,但因历史欠账较多,资金短缺,尚未治理塌陷地和尚未利用煤矸石仍然较多,治理任务仍较艰巨。

三、对《枣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简称《枣 土总规1997-2010》)实施的评价

(一)《枣土总规1997-2010》实施的成效

1、耕地保有量。1996年枣庄市耕地面积为242701公顷,《枣土总规1997-2010》至201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243541公顷。2005年底实际耕地面积为241048公顷,实有耕地比规划2010年耕地保有量少2493公顷,其原因主要是规划实施期间矿区塌陷耕地面积日益增多,累计面积超过5700公顷。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枣土总规1997-2010》下达本市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13500公顷,到2005年末全市实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14469公顷。

3、补充耕地面积。《枣土总规1997-2010》要求至2010年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8123公顷,其中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533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6590公顷。1997~2005年全市实际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0974公顷。

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8年,我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40.66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4.43万公顷,增长12.2%。人均耕地面积0.25公顷,比2003年增加0.02公顷,增长7.1%。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优化,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4、建设用地规模。《枣土总规1997-2010》至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为93699公顷。而至2005年底建设用地规模达到74310公顷,为规划末期建设用地规模的79.31%,未超过规划控制的规模。 (二)《枣土总规1997-2010》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枣土总规1997-2010》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

标和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需求矛盾突出,降低了规划实施的效果。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尚显不足,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待加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集聚相对不足,影响了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成效。三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逐步缩小的目标尚未实现。四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仍较粗放,非农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枣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土地利用战略

(一)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积极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战略要求,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促进薛城、市中、峄城三城区用地整合,东西轴向发展,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构筑枣薛滕三角形城镇密集区,统一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严格耕地保护,大力推进建设用地内部挖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统筹土地利用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新机制,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土地利用战略方向

1、“一保”:就是要保障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并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农业发展基础。

2、“二扩”:一要扩大园地种植面积,建立起一定规模的以高产优质苹果、梨、枣、石榴等为主的水果基地,以及药材、花卉、花椒和草莓等生产基地;二要扩大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面积,形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起一定规模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优质高效经济林基地。

3、“三着力”:一要着力保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用地和矿产综合利用项目对土地的需求,促进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二要着力保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用地,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要着力城市功能提升,保障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促进城市用地的集聚化和规模化。

4、“四推进”:一要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整理、复垦和开发,提高耕地占补平衡能力;二要积极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增加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逐年提高高产稳产农田占总耕地的比例;三要积极推进低产林地、低产园地和低产水面的改造,逐步提高林地、园地和水面集约经营水平和生产率;四要积极推进土地生态建设,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提高土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三)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1、整合组群式城市用地分散布局。继续培育壮大枣庄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改变组群方式城市用地分散布局的现状,集中配置中心城市用地,规划期末中心城区户籍人口达到109万人,形成区域性的综合中心城市。

2、充分保障接续替代产业用地。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优先保证接续替代产业用地,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延长一产和二产的产业链,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促进产业用地的大型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全市产业用地形成向开发区集聚,以高新区为龙头,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积极培育产业集群用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4、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区分平原、低丘缓坡和山地等不同类型,切实推进山、水、田、林、路、村、产的综合整治。将农村居民点整理与农用地整理及交通水利规划紧密结合,优化空间资源布局,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按照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建则建的原则,积极推进矿业废弃地的农用地复垦、建设用地复垦和生态旅游用地复垦。

5、推进交通导向的城镇集约用地模式。通过提高城镇密度、减少农用地开发、实施功能混合的用地布局以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在公交节点集中开发等手段,达到用地集约化的目的。以交通运输系统为纽带,组织区域城镇开发空间,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为城市转型提供空间资源持续利用的保障。

参考资料: 1、枣庄概况,《枣庄市统计年鉴2010》 2、枣庄基本情况

3、《枣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4、《枣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5、《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6、《枣庄市十二五规划》

7、 刘学坡,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资源网,2010-08-12

搜索更多关于: 枣庄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的文档
枣庄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cqet9ynmg0ne2d1fb2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