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学(双语)复习思考题 【注意英文问题:可能会有英文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
第01章 绪论
1.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Tree improvement(林木改良):
3.品种:是经过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林木群体。
4.Cultivar(栽培变种):种内某一个体可能由于突变而发生变异,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这种变异会在种内不断扩散,最后形成某些遗传性不同于原种的一个群体。 5.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1)选→林木选择育种 2)引→林木引种
3)育→杂交、新技术与分子育种 4)测→遗传交配设计与田间试验测定 5)繁→良种繁殖利用
6)保→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原地保存,异地保存,离体保存) 6.品种的概念和属性:
概念: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林木群体。
属性:①人工选育②经济性状优良③主要性能整齐一致④遗传性状稳定⑤较好的适应性 7.认识品种需要注意的问题:
8.如何实现人工林速生、丰产、优质、稳定、高效、定向的建设目标? 9.使用林木良种有何作用? 10.林木育种的特点:
(1) 生长周期长,有较长幼年期,不利于多世代育种 (2)多年生,可根据子代性状进行反向选择。
(3)多处于野生状态,研究基础薄弱,选种潜力大;环境控制有难度,良种的地位突出。 (4)多属异花授粉,高度杂合,近交衰退严重,常采用异花授粉方式育种。
(5)树体高大,占地多,遗传控制和遗传测定困难、昂 贵,多以群体为研究对象,且采用遗传基础广泛的群体。 11.林木育种的发展趋势
12.林木育种的任务:创育品质和产量符合生产需要、性状能稳定遗传,且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的林木良种群体,以便充分利用自然生产潜力、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13.六大育种攻关工程
14.全球已形成了以美国、中国、欧洲和澳洲为代表的4个世界林木育种研究中心
第02章 林木遗传变异及其应用
1. 变异的种类和区分:
基因突变是个别碱基对发生变化——产生新基因,产生新性状
基因重组是已有的基因组合到一起——性状可发生改变,但绝不是新性状
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的片段发生缺失、增添、颠倒、移接,或是数目变化——产生十分诡异的性状,影响巨大,可致死
1
2.林木遗传变异的层次: ⑴地理种源的变异
⑵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变异 ⑶林分内不同个体变异 ⑷个体内的变异
3.人为引起的遗传变异 4.林木育种的实质; 第03章 林木育种周期
1. 育种周期:
2. 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是由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3. 育种群体: 4. 增殖群体: 5. 生产群体:
6. 基因保存群体、
7.一个林木育种周期中的基本要素包括:选择,选配(交配、杂交或利用其它方法创造变异),测定。
8.林木育种的一般程序(图)
第04章 林木育种中的选择原理
1从生物学观点看,选择就是造成个体基因型间有差别的繁殖,使林木群体分化。选择是物种进化和品种发展的动力。 2.自然选择的类型 3.自然选择
4.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从混合群体中选择符合需要的个体,或类型的选择,是人类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手段。
5.选择育种;利用的是现有品种在繁殖过程中的自然变异作为选择工作的原始材料 6.截断选择;指对种群内具有超过种群性状平均值的个体的生存与繁殖有利的选择。 7.入选率
8.选择差:入选亲本群体(XS)与原始群体(XP)的差值。
9.选择强度;以表性标准差为单位的选择差,或成为标准化选择差。被选性状的表型平均值距整个群体的平均值的差数叫选择差;用该性状群体表型值的标准差为单位表示的选择差即为选择强度。
10.选择反应:是指一代所能获得的遗传改进量。
选择响应:亲本子代群体(XO)与原始群体(XP)的差值。 11.遗传进展
12.世代间隔;是生物科学名词。指两个相邻世代之间的时间距离。又叫世代间距。 13.单位时间(年)遗传进展
14.遗传增益:选择响应(R)与原始群体(XP)的差值。 15.单位时间的遗传增益 16.直接选择 17.间接选择
18.Mass selection(混合选择):按照一定的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或育种材料中,选出一定数量外形近似的优良个体(单株、单穗),进行混合收获、脱粒、种植的一种育种方法。
2
19.(phenotypic selection,表型选择);
20.Genotypic selection(遗传型选择、基因型选择)
21.Backward selection(后向选择):在子代测定的基础上,依据亲本育种值的大小,选择优良亲本的一种选择方法。
22.Forward selection(前向选择):从子代测定林中挑选优良家系内的优良个体作为下一代选育的亲本。
23.Family selection(家系选择):把家系作为一个单位,依据按家系平均值大小进行的选择。 24.Within-family selection(家系内选择):根据家系内个体表型值距该家系平均表型值的离差大小选择个体。
25.Family plus within-family selection(家系和家系内选择)
26.Combined selection(配合选择):在优良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过程。
27.Clonal selection(无性系选择):通过无性系对比试验,评选出优良无性系的过程。无性系选择充分利用了植株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无性系选择增益大,方法简单。 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和配合选择以及无性系选择都属单株选择。
无性系选育:从天然群体或人工杂交、诱变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成无性系,经无性系测定,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
28.选择是林木改良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贯穿于一切育种方法中。 29.人工选择的特点
人工选择的要素是变异、遗传和选择,变异是形成品种的原材料,遗传是传递变异的力量,选择则是保存和积累有利变异的手段;人工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淘汰对人没有利的变异,二是保存对人有利的变异;人往往喜欢一些极端变异的类型,于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人工选择,就从一种祖先分化出不同的品种,这就是在家养状况下所看到的性状分歧;人工选择可分无意识的选择和有计划的选择,因此有很大人为性和主观性 30.选择育种的意义
31.影响数量性状选择效果的因素:
遗传力、选择差与选择强度、世代间隔、性状间相关、选择性状的数目
32.在改良的性状数目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反应直接受到4个因素的作用,即:选择强度; 遗传力;表型标准差;世代间隔 33.间接选择反应公式
34.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比较 35.辅助选择性状及其条件
Issues that arise during the selection process
All types of selection have the same objective: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favorable alleles at loci influencing the selected traits(增加影响选择性状位点上的有利等位基因频率).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priority traits Selecting for more than one trait(多性状选择) 遗传进展的计算:
第05章 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
1.林木地理变异:
2.地理小种:因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基因交流的限制,发生了遗传变异的群体。 3.种源: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来源地。 4.种子产地:
5.种源试验:将不同种源放在一起做栽培对比试验,以选出优良的种源。
3
6.种源选择: 7.种子区: 8.种子亚区: 9.种子区区划:
10.种子认证:是依据种子认证方案,由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识来证明某一批种子符合相应的规定要求的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生产出来的种子称为认证种子。 11.林木地理变异的意义:
12.种内地理变异的一般规律:1、北南或冷一暖趋势。
最明显的趋势是因南北方向而异,同一树种南方的种子所有的苗常比北方长得快,春天发叶晚,少受晚霜危害,秋天落叶晚,生长时间长,无显著的秋色变化,到冬季严寒的抵抗力差。 2、海拔高低的趋势。
垂直高度相差lkm,伴随而发生的气候变化往往相当于水平距离几百公里的变化,因此,选择所起的作用会造成高低海拔间树木的差异。但是,分布在同一座山的山顶和山谷的两个群体,则只能造成很小的遗传分化,或者没有分化,因为两者之间经常有基因的交流,比之平地上相距数百公里的种群间基因的交换频繁很多。3.3随机地理变异在小面积上,特别是没有很大气候变异的地方,也有微小地理差异显示出来。 13.种内地理变异的一般模式:
连续变异,树木群体内性状的变异常常是连续的,且与环境条件变化的梯度相平行,并逐歹iI-\形TrA成单向渐变群的变异模式。
生态变异,生态型:因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条件而产生的遗传上有差异的群体称之为生态型。研究树种的生态型对种源的生态分类,确立树种的变异模式和种子调拨区划分都有重要的意义。林分生态特征的变异预期 地理位置如水平分布一纬度,垂直分布一海拔高度,立地条件类型一早生型、湿生型、盐碱型等直接有关。除了匕述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气候生态型外,尚有因突然条件影响到树木的遗传性而形成的地理生态型。了解群体的变异是连续或不连续,在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变异是连续的,就可根据分布在两端的产地表现,来推测其产地的表现。假若变异是不连续的,就要了解其形成的生态型或地方品种的分布界限,并对这些生态型或地方品种的利用价值做出估算,可能将—个生态型的种子在—个方向推进很远,而另—个方向则很近。
随机变异,随机变异就是看不出与环境有关的变异,如相邻的两个产地或林分的差异,最大可以大到分布区两端那样的差异。但是,对随机的遗传变异可能有如下三种解释。a.随机性只是表面上的,而不是真正的。b.气候及继之而来的选择压力改变了。c.遗传的漂变,使得群体的变异无规律,表现为随机变异。
14.影响林木地理变异的因子:1、物种分布范围的大小,是影响树木地理变异数量的主要因子。一般树种分布区大,则变异大;分布区小变异就小。长条状分布区的树种,可能比圆形分布区的有更大的差异。 2、树种自然分布区内环境因素多样性。分布区环境条件越复杂,则种内群体的遗传变异越大。 3、分布区的不连续性。生长在山区的种,由于没有基因交流,在地理上又有数代的隔离,有时即使仅相隔80—160km的相邻小种在遗传上也完全不同。
4、某些未知的因素。林木的地理变异是林木种内不同层次变异的主要部分之一,要利用这方面的变异就得通过这种试验,选择各地最佳种源用于生产。 15.种源试验的目的:
16.种源试验对林业生产的作用: 17.优良种源的利用途径: 18.种源试验方法:
19.种源试验结果的应用:
4
第07章 遗传测定和交配设计
1.遗传测定:林木育种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子代测定:通过对亲本采用不同的交配设计得到的子代进行的测定。 3.无性系测定:以无性繁殖植株作测定材料。 4.配合力:指一个亲本(纯系、自交系或品种)材料在由它所产生的杂种一代或后代的产量或其他性状表现中所起作用相对大小的度量。又称结合力、组合力。
5.一般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一系列亲本所产生的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中所起作用的平均效应。
6.特殊配合力:指一个亲本在与另一亲本所产生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中偏离两亲本平均效应的特殊效应。 7.交配设计:
8.不完全谱系设计: 9.完全谱系设计: 10.测交系:
11.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2.遗传测定的主要目的:
13.子代测定的主要研究内容: 14.子代测定的用途: 15.配合力的应用: 16.配合力的计算:
一般配合力是指在一个交 配群体中,某个亲本的若干交配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全 部供试子代总平均的离差,即某一个亲本在若干杂交 组合中,传递给所有组合子代某个优良性状的平均相 对能力,记作GCA。
特殊配合力是指在一个交 配群体中,某个特定交配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全部供试 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离差,即一个亲本 在某一个特定组合中传递某个优良性状的相对能力, 记作SCA。
假定有6株油松,3个作父本,另3个作母本,相互交配得到9个组合。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