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并记录其思维闪光点,随时对积极思维、大胆想像的幼儿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思维、想像。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有肋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和发现灵光闪现的儿童画,较之以往活动结尾处的评价要全面、准确。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求老师有责任心、能不厌其烦;第二,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好的表现及时加以鼓励;第三,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允许幼儿边活动边说话,以表达思维——这个年龄的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教师不能为了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说话。
此外,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要从构思是否稚嫩,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富这些方面去评价。关于色彩,我们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爱单色线条画,可引导其自然选择搭配鲜艳色彩,而不作大块涂色要求。因此,对幼儿绘画的色彩效果不作过多的要求。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觉得要体现新《纲要》的精神“让绘画活动成为孩子感受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绘画教学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的策略性指导:
1、帮助幼儿摄入丰富的审美表象。
(1)在各领域选择多种途径,给幼儿不同感官刺激来欣赏感知的对象。
实施策略:扩大幼儿视野,帮助积累经验、将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提炼、为幼儿提供平面的经验。
(2)感知过程中,感知的内容应是科学的,感知的方法应是合理的。
实施策略:感知的内容应是能够揭示事物的表现性(或审美属性)的特殊的感知、遵循一定的感知顺序进行感知
(3)感知过程中的语言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感知时的语言指导策略大致分为四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实施策略:运用启发探索性语言、运用和蔼可亲的语言。
2、对幼儿艺术体验进行加工。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实施策略:信任幼儿,相信幼儿的绘画创作有潜在的可能、减少幼儿绘画中的各种要求、给小班幼儿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
(2)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3)引导幼儿进行想象体验。
实施策略:教师在引导幼儿体验时,要注意自身审美情感的表达,以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儿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状态、根据小班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及泛灵化特点进行“拟人”和“移情”。
3、对小班幼儿操作表现的指导。
实施策略:手的动作:手眼协调、手的控制能力、对工具材料的认识和初步运用、
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
经过连续几次的实验论证,上述这些方法对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效果是明显的,并且使幼儿情绪轻松、愉快,思维活跃,言语表现能力明显增强,绘画水平提高很快。
总之,不要把孩子看成是美术家,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鼓励,满足幼儿的表达欲和创作欲,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