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前世今生(中)
作者 李铁男 张雪岩
【口播】:在上一期的《长镜头》栏目中,我们为您介绍了二人转的起源于发展,可以说二人转正是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才逐渐走向了成熟,成为东北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二人转到底有哪些艺术魅力呢?今天我们继续为您讲述《二人转的前世今生》
【片花】:
三百年的黑土,
造就了三百年的艺术,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到底是为了什么?
《长镜头》为您讲述《二人转的前世今生》
【配片】:今天我们在舞台上和影视剧中看到的二人转,大多是一男一女两个人表演,有说有唱,各种绝活眼花缭乱。但是您知道么最初的二人转却没有女演员。
【同期声】:杨春甲:“最早的二人转是没有女演员的,到后来才有女演员介入,就是一个上妆,一个下妆,二人转男的就叫上妆,女的就叫下妆,两个人表演,变动边走边唱,后来形式就发展了,有单出头一个人唱,有拉场戏,就像小戏似地,后来又发展有了群唱,坐唱这些,泛指都是二人转范畴之内,所以有一句话叫一树多枝,它这个树又发展了很多枝。
【配片】:二人转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在封建社会艺人属于社会的底层,因此产生了男女不同台等规矩,二人转也不能免俗,直到民国时期国门开放此类规矩也逐渐消失。
【同期声】:杨春甲:“它跟别的艺术形式不一样,咱俩唱的是夫妻,她一转身就变成了孙女,我就变成了爷爷,它是这样。就跳进跳出。它的特点就是跟观众拉得很近,在两个人演出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把观众台下情绪融入到咱俩的演唱过程中,特别再说口部分这一点表现的更灵活。
【配片】:到清朝末年随着闯关东带来的大移民,也给二人转艺术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从形式到内容越来越丰富。仅在音律上就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说法。
【同期声】:杨春甲:“二人转音乐它是高亢红火很质朴,同时它跟东北人的性格、语言规律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人转音乐比较丰富,俗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但是这个到不一定很准确,就是说这个音乐很丰富,就二人转音乐曲牌来说,能有三四百个,二人转音乐分几个部分,它有唱的部分的音乐,还有舞的部分的音乐,你想开头他要用一部分舞蹈的音乐,中间仅入唱的音乐,结束用舞的,中间也有用舞蹈的。
【配片】:二人转中有老句话叫“千军万马就靠咱俩”,就是说不管多大的戏,多少个角色,
剧本有多长,就两个演员从头演到尾。这也是二人转的一大特色。
【同期声】:杨春甲:“因为二人转演员,它角色不固定。如果两个人表演,就是演这个老头,开始演到尾就是老人,你演演这个老头突然就出来了,不是老头了,这个时候观众有可能不接受,想别的戏曲演员从头演到尾是固定的,二人转演员他不固定,是跳进跳出,这是最大的特点,我认为它是二人转演员最优势的一个特点。
【配片】:有专家认为二人转的“跳进跳出”,来源于萨满跳神这种原始戏剧形式,是对东北原始戏剧的继承。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跳进跳出来源于二人转的具体生存环境,因为早期的二人转没有特定的舞台,只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家庭院落的娱乐活动,这种具体的环境造就了二人转“跳进跳出”的独特艺术形式。
【同期声】:杨春甲:“我想它就是在长期的演出时间中,因为过去的二人转演员他不是正经的舞台演出,他没有舞台,可能就是在个人家里面大三间房,来百姓在炕上坐着,他在地下唱,他跟观众距离很近很近的一种表演,他表演表演小孩哭了,叫了,妈妈得哄,他这时候他就可能说两句,抓两句口,来两个噱头,把这事弄得小孩哭和妈妈哄孩子和整个戏融合的非常好。而且观众还觉得不格楞,这就是二人转演员它形成了很多这种东西,随时随地可以抓口,可以把观众的很多事情跟他这个演出这个唱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贴的很近。”
【配片】:东北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地域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那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铁岭二人转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哪些特色呢?
【同期声】:杨春甲:“辽北二人转要说自己的特点,就是还是传承了二人转“南浪北唱”的特点,就是咱们注意舞的东西多,整体他的表演舞的成分大,这是铁岭二人转的特点,特别是有个马丽老师,是很有名的二人转专家,他在铁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把她很多东西都留在了铁岭,她主要搞二人转舞这方面,总结了很多东西。
【口播】:如今的铁岭二人转不仅继承了舞蹈上自己独有的特色,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出色的演员,可以说二人转的发展与铁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下一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铁岭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