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见地基基础事故有哪些? 1. 建筑物倾斜. 2. 建筑物地基严重下沉. 3. 建筑物体开裂. 4. 建筑物基础开裂. 5. 建筑物地基滑动. 6. 建筑物地基溶蚀. 7. 建筑物基槽变位滑动. 8. 土坡滑动.
9. 建筑物地基液化失效. 10.冻胀及其他事故.
二、什么是地基?什么是基础?它们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简单来说,承受建筑物的地层称为地基,即地基为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地基按地质情况可分为土基和岩基。
.地基按设计和施工情况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未加处理就可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因土层软弱造成沉降,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需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建筑物最底下的一部分称为基础,是将建筑物所承受的各种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下部结构,一般由砖石、砼或等建筑材料建造,其作用是将上部结构荷载扩散,减少应力强度传给地基。
三、地基基础有哪些类型?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浅基础:相对埋深(基础埋深与基础宽度之比)不大,采用普通方法与设备即可施工的基础称为浅基础。浅基础按结构形式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板式基础、筏式基础、箱形基础、壳体基础等。 深基础:当建筑物荷载较大且上层土质较差,采用浅基础无法承担建筑物荷载时需将基础埋置于较深的土层上,通过特殊的施工方法将建筑物荷载传递到较深土层的基础称为深基础。深基础可分为:桩基础、墩基础、沉井基础和地下连续墙等。 1.天然地基上浅基础
当建筑物场地土质均匀、坚实、性质良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时、对于一般多高层建筑物、可将基础直接做在底层天然土层上,称为天然地基上浅基础。天然地基上浅基础适用于一般多高层建筑物及各种类型的构筑物,技术简单、工程量小、施工方便、造价低廉,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形式。 2.不良地基人工处理后的浅基础
当建筑地基土层软弱,压缩性高,强度低,无法承受结构荷载时,经人工加固处理,再将基础做在处理后的人工地基上,此种基础称为不良地基人工处理后的浅基础,人工基础上的浅基础已及适用于6层以下,荷载较小的多层建筑物及各种小型构筑物。 3.桩基础
当建筑地基上部软弱土层较厚,深层土质坚实时,可适用桩基础。
4.其他深基础
除桩基除外,还有墩基,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等深基础。 四.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1.地基强度要求 2.地基变形要求 3.上部结构的其他要求
4.经济技术指标和工期进度要求。 五 、如何进行建筑基础的合理选项?
1.上部结构竖向分体系的荷载传递特征及地下室使用功能的要求。
2.地基承载力应满足基底附加应力的要求。
3.地基土持力层及其下卧层的稳定性(尤其是土地零作用时)。 4.基础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的控制。 5.地下水位及其降水要求
6.基础施工中可能对周边现有建筑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7.基础的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工期等因素对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
六、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怎样消除地下水的不
良影响?
地下水存在于地下似乎与工程毫不相干,实际上恰恰相反,地下水与工程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法与工期、工程投资以及工程使用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若对地下水处理不当,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工程事故。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主要影响及需采取的相应措施如下:
1. 基础深埋。通常设计基础的埋置深度宜小于地下水深度,以方便施工,减少基础造价。当寒冷地区基础底面的持力层为粉砂或粘性土,若地下水埋藏深度低于冻深,则冬季可能因毛细水上升而使地基冻胀,顶起基础,导致结构开裂。此时基础埋深应大于冻深,消除地基冻胀对基础的影响。
2. 施工排水。当地下水位埋藏浅、基础埋深大于地下水位深度时,基槽开挖与基础施工必须进行排水。中小型工程水量不大,可以采用挖排水沟与集水井排水。重大工程地下水深度大、涌水量多时,应采用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或深井井点等。如不排水或排水不好,基槽被践踏,破坏地基土的原状结构,甚至地基成软泥烂泥或“橡皮土”,则地基承载力降低,形成工程隐患,应当避免。
3. 地下水位升降。地下水位在地基持力层中上升,将使粘性土软化,增大压缩性;湿陷性黄土则产生严重湿陷;膨胀土地基吸水膨胀,将基础顶起。反之,如地下水位在地基持力层中大幅度下降,则将使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引起建筑物严重下沉和开裂的工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