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2.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于根元:《中国现代应用语言学史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4.[英国]休斯:《口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5.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6.[英国]麦卡锡:《口语与应用语言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 7.陈枫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年。
8.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习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课程名称】中国语言学史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中国语言学研究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积累了相当的教训。通过了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对推进中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了解近百年的中国语言学研究历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本课程将把中国语言学分成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专题,要求学习者能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专题的语言学成就、语言学思潮、语言学方法流派、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重视对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名著的介绍和评析。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必读书目及参考书】
1.王 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5.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6.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7.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课程名称】社会语言学
【课程内容】本课程在系统地讲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分析、观照中国社会语言,认识并把握语言演变的基本规律,深入地了解语言的本质。具体讲授:社会语言学的兴起与相关学科、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变异、语码、汉语和中国社会结构、语言迷信、语言规划和语文生活等。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必读书目及参考书】
1.英/法索尔德:《社会语言学》(英文版),杨永林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年。
2.英/沃德霍:《社会语言学引论》(英文版),祝畹瑾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3.(美)Coulmas,F.:《社会语言学通览》(英文版),高一虹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4. 王 立:《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 5.陈 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6.郭 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7.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语言学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8.(美)拉波夫:《语言变化原理社会因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课程名称】语义学
【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学习语义学理论知识,包括语义学简史,并将语义学的理论结合现代汉语语义的运用实际,对现代汉语中的字义、句义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掌握和分析现代汉语语义,从而为计算机汉语信息处理打下牢固的语义基础。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必读书目及参考书】
1. Katz,J.J[美] 1972 Semantic Theory Harper New York 2. Katz,J.J[美] 1980 Chomsky on Meaning Language 56:1-41 3. 杰弗里·N·利奇[英]:《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 4. 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年。 5.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John I.Saeed[英]1997 Semantics 语义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7.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006年。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内容】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的一门学问,其课程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语用学的相关背景、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重点讲解语用学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目前研究动态及趋势。第二部分全面讲授和讨论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包括指示语(Deixis)、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预设理论(Presupposition Theory)、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新格赖斯原则(Neo-Gricean Principle)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述理论和方法;第三块探讨和分析语用学的具体应用,对“日常用语、流行语、社会用语”等进行语用分析,让学生运用语用学基本理论来对具体的语言事实进行解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第四块为专题讨论,重点讨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用学研究以及面向汉语语法和语用法开展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把握语用学对语言教学及语言本体研究的功用,让学生具备使用语用学理论来研究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必读书目及参考书】
1.社科院语言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语用研究论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7.Mey,Jacob: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8.冉永平编著:《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课程名称】 训诂学
【课程内容】 训诂学大致包括如下内容: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学的作用、训诂的内容、训诂的方式、训诂的方法、训诂的术语、训诂的流弊、训诂著作与训诂学史。训诂的作用有指导古文学习、指导古文献校理、指导辞书编纂。训诂的内容包括释词解句、辨析古书异例。训诂的方式包括形训、声训、义训。训诂的方法包括据古训、破假借、辨字形、考异文、通语法、审文例、因声求义、探求语源。训诂的术语包括解释意义的术语、拟音的术语、改字的术语、正误的术语。训诂流弊包括望文生训、增字为训、误解连绵词、误解俗语词、误解虚词。训诂的著作包括历代古书注解、语文辞书(《尔雅》、《说文》、《方言》等)、其他训诂专书。《尔雅》类辞书包括《尔雅》、《广雅》、群雅等。《说文》类辞书包括《说文》、《玉篇》、《康熙字典》等。《方言》类辞书包括《方言》、《释名》等。其他训诂专书包括以《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为代表的通释音义类著作、以《通俗文》、《证俗文》为代表的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以《语助》、《经传释词》为代表的解释虚词的著作、以《颜氏家训》、《匡谬正俗》为代表的考据类训诂著作。训诂学史包括两汉训诂学、魏晋训诂学、唐代训诂学、宋代训诂学、元明训诂学和清代训诂学。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相结合。 【必读及参考书目】
1.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44 2. 白兆麟《简明训诂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4 3.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4.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5.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6. 郭在贻《训诂学》 中华书局 2005
7. 方一新《训诂学概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必读工具书目录】 1. 2.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09 《尔雅今读》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课程名称】 汉字文化研究
【课程内容】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这门学科的总任务,一是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二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正因为总任务如此,所以本课程主要是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和对汉字的研究和教学,进行较系统的介绍、论述,从而展示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主要内容包括“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汉字的特点”、“汉字的规范、注音和简化”、“汉字的研究与应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汉字与文学艺术”、“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汉字与兵、法、吏”、“汉字与衣食住行”、“汉字与经济活动”、“汉字与动物、植物”以及“汉字在海外”等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研究生掌握两个方面的技能:一方面是学会从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用文化的眼光来观察汉字、解释汉字。例如,对汉字构形依层次两两拼合的格局形成的文化原因的探讨;对汉字构形模式形成的文化原因的探讨;对汉字各种书体产生和成熟的历史社会背景的探讨等等。另一方面是学会对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的分析,这种分析既有对个体字符的分析,又有对总体系统的分析。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相结合。 【必读及参考书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何九盈等主编《汉字文化大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刘志诚《汉字与华夏文化》,巴蜀书社1995年版。
5、曹先擢《字里乾坤》,香港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