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中学高一语文 必修二导学案 编写:张先果 日期:2012-11-15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4、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学习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语
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作者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 ,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 ,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2、结合文本选择一个人物讲述其与常春藤叶的关系。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1
宿豫中学高一语文 必修二导学案 编写:张先果 日期:2012-11-15
四、文本研读
1、找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2、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3、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4、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结合内容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6、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子?充分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结合人物形象性格描写一段话。
五、文本引申
1、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请对琼珊的心理作一片段描写。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琼珊绝处逢生的结果令人可喜。但当个体生命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如果总是要以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这同样是对个体生命的践踏。那么当我们个体生命面临绝境时,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
2
宿豫中学高一语文 必修二导学案 编写:张先果 日期:2012-11-15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答案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2、结合文本选择一个人物讲述其与常春藤叶的关系。 琼珊(看常春藤叶):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悟到什么 苏艾(说常春藤叶):问医生 谈琼珊 找贝尔曼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会不会做 怎么做 做后如何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四、文本研读
1、找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对琼珊而言:叶子的飘落 =生命的飘逝
对贝尔曼而言: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 (杰作?)
2、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3、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A、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B、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4、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结合内容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语言描写: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侧面虚写: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
特点:平凡的人,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子?充分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结合人物形象性格描写一段话。
示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