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孟理想人格及其承变
作者:王佳馨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06期
摘 要:
虽同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不同时代特征下的孔子和孟子在各自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理想人格的构想,建构出自己的教育目的论。从孔子到孟子理想人格的承变,其中既有相似又有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孔子;孟子;理想人格;承变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8402
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史上,各学派根据各自的理论提出了欲培养的理想人格,形成了各自的教育目的论,其中孔孟的理想人格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他们对各自理想人格的构想具有相似又各有特点,直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1 孔孟理想人格
1.1 孔子的理想人格:圣人与君子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的社会诸侯僭越,民生凋敝,礼崩乐坏,他期望通过理想的伦理道德,构建出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孔子将现实中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其中圣人是理想人格中的至高人格。在“圣人”理想人格构成因素中,既有“仁”也有“智”,但与较低一级的君子中的“仁”和“智”相比,“仁”更为宏大,“智”则不思而得,不虑而能。《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始终,协庶品之自然。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赌者不识其邻。此则圣人也”,也将“德”作为圣人的基本因素,但这里的“德”与天地相合,“智”与日月同明并精悉万物始末。孔子将其塑造出的意义是为世人提供值得效法的最高典范,并不期望有世人能够达到,在现世中“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以”(《论语·述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