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心理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9 3:48: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心理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

一、工作报告 1.研究工作基本情况 1.1 研究背景

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仍相当严峻,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隐患突出。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职业事故10万人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我国煤矿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多倍、印度的12倍;我国冶金百万吨钢死亡率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80倍;我国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率是发达国家的5~6倍。上海市近年来的安全生产状况也不容乐观,据上海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统计:2007年,本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28起、造成383人死亡,其中,发生一次死亡人数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有3起、死亡10人;2008年本市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711起,造成376人死亡,其中共发生2人以上死亡事故10起,死亡22人。

在安全产生条件日益改善、安全生产法规逐步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本普及的情况下,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还是居高不下。其原因究竟在哪里?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更广的角度来思考安全生产问题。

从宏观上看,生产安全事故无外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交互作用时的因素。国外研究表明,大部分生产安全事故都与人的因素有关,即使是物的原因,背后也有人为错误的体现。美国人Heinrich曾经调查了75 000件工伤事故,发现有98%是可以预防的;在可预防的工伤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只占10.2%。法国电力公司1990年提供的安全分析最终研究报告指出,人误概率约为70%~80%。日本劳动省通过对50万起工伤事故调查发现,只有约4%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而只有约9%的事故与物的不安全行为无关。据澳大利亚工业心理学研究中心Rhona Flin在一次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大会上的报告,化工行业80~90%

1

的生产安全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核电站70%的生产安全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而制造业85%的生产安全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

有研究表明,对从业人员进行心理能力与素质测评能显著地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为企业避免损失。例如,Jones 和 Wueker 对一个奶制品加工厂进行了一项追踪研究,这个奶制品加工厂于84年在其生产作业相关岗位引入心理能力和素质测评,结果显示:引入测评后,每月平均赔付的工伤保险费用由原先的25 600美元降为5 400美元;而每月平均因工伤误工天数由原先的161天降为79天。同样也有研究表明,企业引入EAP,对预防生产安全事故也有作用。1994年,美国的Marsh & McLennon 公司对5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引进EAP后,员工的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事故率降低了17%,而生产效率提高了14%。Chestnut全球合作伙伴为农业巨头ADM公司在美国进行了一项追溯性的研究。该研究分别考察了公司员工在EAP项目实施之前以及项目实施3年后的补偿诉求,调查的对象是217名员工,他们在2002年接受了与药物、酒精滥用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EAP服务。这项长达六年的调查研究显示了ADM公司的员工在使用EAP服务后,员工补偿性诉求大幅度下降,高达55%。

生产安全事故中的人为因素主要归结为三方面。第一,从业人员的心理能力和素质与岗位不匹配,即某些岗位对人的心理能力和素质有特殊要求,而有些从业人员能力不足或不具备某些素质,这类人容易发生事故;第二,从业人员由于长期在不良环境中作业,由于长期的特殊环境因素可能对作业能力与作业水平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作业时间、班次以及人员作息制度、日常管理等措施往往只凭经验或惯例,未从人员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合理安排与设计,易导致事故的发生;第三,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生活事件处理不及时,情绪控制不当,使得从业人员心理上的压力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和情绪上的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也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要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可以通过建立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检测制度,研究特殊环境的影响及科学管理,建立对从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机制等。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从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制定严格的作业制度等方面来预防生产事故,而人的个体因素,特别是人的心理因素被忽视。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必须研究心理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并据

2

此提出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1.2 研究意义

(1)在生产管理中切实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提高生产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体现的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实需求。心理学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有很多可以应用到安全生产中来。以前,我们对安全事故中人的因素的考虑主要依赖于经验,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层面。现在我们把心理科学的理论用来来指导安全生产、预防事故的实践中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

(2)直接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全是人与企业最基本的生存诉求。没有安全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问题,社会冲突与矛盾,造成严重的不和谐。安全生产,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前提;缺失了安全,人的生存与企业的价值就失去了必需的保障;离开了安全生产,和谐社会就没有了互为依存的前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

安全生产事故从来不是孤立的,每一个伤亡者的背后,就可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有着无数的眼泪与无尽的悲痛;每一次安全事故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后果,都将导致相关企业生产受到影响甚至巨大损失。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对心理出现问题的人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安全还是仅比生理需要高一层次的人的基本需要,尊重生命更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表现。

(4)是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重大创新行动。

过去我国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时,在物的方面,主要考虑的是生产设备、现场环境等客观的物的因素,在人的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制度、法规、流程方面,以强制性的方式来限制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以减少事故。在整个安全领域已有不少对心理因素的研究,但都只停留在一般的分析水平上,并没有对其影响因素

3

进行系统地分析与验证;现有的研究大多只有从业人员心理状况的描述,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以及从业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影响生产安全的核心心理因素,为进一步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因此本课题的实施对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来说,在多个方面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

(5)为我国建立生产安全心理防护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生产安全的实践表明,心理因素对预防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多人由于心理上的原因造成各种事故,但国内在这方面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干预措施与方法都只是理论的分析,并无实证的研究。国外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无法直接套用。本课题将深入探讨如何在生产安全中充分考虑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今后开展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也将为建立我国安全生产心理防护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主要内容

2.1安全生产的心理影响因素与评估方法的研究

包括岗位对人员的要求,环境对人员的影响,生产生活制度的科学性,个人心理特征的影响等方面,并开展对这些心理因素进行评估的技术方法研究;

2.2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心理素质评估研究

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心理素质评估,并对检测制度与运行方式进行分析:包括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基本心理素质的评估,并对特殊行业作业特点、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环境的影响、人员的心理特征、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评估制度与运行方式;

2.3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控制干预制度与机制研究

包括安全生产从业人员相关因素控制要点,心理评估与检测机制,心理咨询辅导运行体系研究等。

具体工作安排为:

第一阶段,安全生产心理影响因素研究。本阶段确定影响特殊行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心理因素,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等。以资料调研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并明确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时

4

心理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f7tl2f6g617c193742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