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解析:选A。A项,舍弟:谦辞,称自己的弟弟。B项,献丑:谦辞,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D项,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B、C、D三项谦敬辞运用不当。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解析:选B。A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这里用错了对象。B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用于此处正确。C项,“寒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家。句子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D项,“千金”,敬辞,称别人的女儿。此处用于说自己的女儿,不得体。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解析:选C。A项,承蒙:客套话,受到。B项,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C项,不吝赐教:请人多加指教的客套话。D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家园,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B.站在2019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C.我省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遭遇尴尬,投保企业数量远低于周边省份,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投保意识不强,普遍抱有侥幸心理造成的。
D.《赵氏孤儿》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高扬正义之大旗,感人至深,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了解语病类型,抓主干梳理枝干,看是否有语序、搭配、不合逻辑等错误。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规划、建设”。B项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应改为“不由得生出憧憬和渴望”。C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种以自然环境(草原)和生产方式(放养畜群)、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为基本条件的地域性文化,包括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北方游牧文化则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以前是匈奴族,唐以后是蒙古族。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结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以肉、乳为食,以动物皮毛为衣。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行政限制少,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
《汉书·匈奴传》又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汉代主要是指匈奴;汉以后,“胡”成为中原汉民族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胡人”既自诩“天之骄子”,当然不会制订“小礼”,更不会用“小礼”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其实,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
可以看出,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文化,但与固守土地、男耕女织、讲求人际关系的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不断地游动、迁徙,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和粗犷豪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
以唐诗而论,盛唐诗是唐诗繁荣的顶峰,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让后人追慕不已。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历代王朝中,唐朝与外族接触最为频繁、接受外来影响最为显著,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人的视野、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唐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题材,空前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摘编自高建新《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游牧文化建立在恶劣的地理形态的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B.北方游牧文化是由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 C.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其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有很大的不同。
D.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人视野,培养了唐人情怀,深刻影响了唐诗,这是近代学者的共识。
解析:选B。A项,“游牧文化建立在恶劣的地理形态的基础上”以偏概全,原文为“游牧文化……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C项,“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合文意,原文为“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以前是匈奴族,唐以后是蒙古族”。 D项,“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人视野,培养了唐人情怀”不是近代学者的共识,而是作者对这一共识的阐释。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游牧文化谈起,着重论述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民族习性的不同。 C.第二、三两段引述资料,为的是从多个方面论述匈奴族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
D.文章先明确北方游牧文化的内涵,然后进行比较,最后指出它对唐诗的影响。 解析:选C。C项缩小了论述的范围,从原文看,匈奴族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这两段的结论句是“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 B.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关键在于盛唐人有尚“胡”的传统。 C.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但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唐诗。 D.唐诗借鉴、吸收和融合了北方游牧文化,因此,研究唐诗必须关注北方游牧文化。 解析:选B。表述绝对化,不符合文意。原文说“盛唐气象”“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说尚“胡”是关键缺乏依据。 三、表达运用
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最近我浏览你校网站,得知你们招聘语文教师,我决定应聘。我是××师大中文系2019届本科毕业生,本人才华横溢,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理论知识积累丰富。现邮去我的相关资料,如有需求,请随时与我联系。
答: 答案:(1)将“你校”改为“贵校”;(2)将“才华横溢”改为“学习优异”;(3)将“邮去”改为“奉上”;(4)将“需求”改为“意向”。
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
答: 答案:(示例)(1)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