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生态养殖与养殖模式的发展战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为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积极探索新型的水产养殖模式,加大力度推广水产生态养殖,缓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完善生态养殖规划,保护生态环境
为缓解水产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应加大力气推广生态养殖。为了使生态养殖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应制定完善的生态养殖规划,这既有助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生态养殖,可以降低养殖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创造出更加优越的养殖环境。在制定生态养殖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养殖区域的发展趋势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规划。针对大规模养殖,应坚持循环生态养殖方式,以便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水产养殖业与其他行业整合,形成循环养殖体系,实现集约化养殖。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方式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养殖的作用,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首先,应对水产养殖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调研,掌握本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实际情况,进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水产养殖特点制定科学的养殖规划,保障生态养殖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扩展水产
养殖空间,在此过程中,也需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例如,对养殖池塘进行改造,使其更加规范。再比如,加强循环水工厂建设,积极推广网箱养殖建设等,这些措施都能提升水产养殖的机械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既有助于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也有助于提升水产品的质量,进而能够更好的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3 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管理体系
为改善传统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相关部门应围绕着生态系统养殖理论,加强对养殖许可证发放以及水域运用许可证发放的审核,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完善管理体系。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全面评估养殖水域所能承受的容纳量,进而结合评估结果确定具体的水产养殖方法、养殖类型以及养殖量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对水域的保护,并且能够避免出现人为加大养殖密度的问题,实现对水产养殖业的科学管理,促进生态养殖的发展。为了避免出现水域承载量过大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的对相关水域进行检查,确保养殖密度符合水域的容纳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