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最新教材浓缩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8 18:19: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例: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B)A.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防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

(3)自然资源法律:从侧重经济价值,转向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从侧重开发利用,转向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 水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土地管理法、矿产管理法、节约能源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可再生能源法 (4)自然保护法律: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唯一价值;野生动物保护法、海岛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

对比:自然资源法律具有多元价值目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3、其他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 (1)民事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

物权法: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环境相邻关系 侵权责任法:环境污染侵权责任

民事诉讼法(2012):对环境公益诉讼等公益诉讼做了原则性规定

(2)行政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也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

(3)刑事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 刑法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4)其他:公司法、证券法中有关条款

4、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效力仅低于宪法和法律

依据《立法法》,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①为执行环境保护法律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②宪法89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5、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规章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环境信访办法

6、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和政府

案例:我国行政诉讼法41条规定,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最高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3.2规定:检察机关、环保公益组织为了环境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对涉及环境资源的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要求有关行政机关履行有利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行政管理职责。 问:你认为该规定是否合法、合理?为什么?

答:不合法。贵阳市条例缩小了提行政诉讼的主体范围,贵阳市的条例效力低于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属于基本法,贵阳市的规定属于地方规章。因此,不合法。

不合理。为保护环境,应赋予更多的主体提行政诉讼的权利。

7、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司法解释: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高法《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检《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8、对中国生效的国际环境公约和条约

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全书重点)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简答=概念+特征】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受法律调整的环境利用行为主体间发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环境利用关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①具有多重牵连性质;存在不同利用行为的多个主体同时从某些环境要素及其功能与效益上获益的现象。 ②以人类平等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③是结合并体现自然生态规律的人类意志

案例:A公司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致使工厂附近农民B种植的果树大量死亡。B向当地环保部门C投诉,要求查处A。C经调查后对A的超标排污行为进行处罚。同时,B还向A提出索赔,并请求C对赔偿金额进行调解。问:A/B/C/的法律关系? 答:AB之间是平等民事主体间的侵权法律关系;AC间是行政法律关系。

5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每个字都理解、记忆,出大题、难题】

例: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主体有哪些?企事业单位、环保团体、公民、国家和国家机关

(一)公众及其环境权益【肯定成一个考点】

1、公众的概念:公众包括公民(自然人)和由公民组成的各种团体。

一般情况下国家会通过立法赋予公民(自然人)优美环境享受权、决策参与权、与之相应的民事和行政诉讼请求权。 环保组织也称非政府环境组织,由公民依法自发成立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社会团体。 2、我国公众的环境权益与环境保护义务

公众环境权益理论源于西方国家法学界倡导的环境权论,环境权是人类享有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环境权概念的出现源于政府不当开发决策和企业不当开发利用环境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结果。 美国“公共信托论”和日本“环境支配权论”对环境权理论的贡献最大。

我国规定公众“环境权益”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首见于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

?公众环境权益:既是公民基本权利中与享受优美环境相关的、非独占性的权利和利益的集合,也是公民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享有的不受他人干扰和侵害的权利与利益。

?公众环境权益的内容:【简答、多选、案例】【论述=权利+义务】

(1)优美舒适环境的享受权。包括生理享受、精神和心理享受。具体而言,优美舒适环境的享受权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安宁权、采光权、通风权、瞭望权、观赏权、静稳权、在优美舒适环境下工作或休息的权利。

(2)开发利用环境决策与行为 知悉权。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政府开发与环境决策行为、企事业单位开发利用环境行为等,公众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针对两个主体:政府、开发者;针对两种行为:政府开发与环境决策行为、开发者的开发利用行为】 例:《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公民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除行政机关依法公开的政府环境信息外,公众有权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环境信息。

(3)开发利用环境决策 建言权。对象:政府、企业

例:《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公众就规划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被政府审批或批复机关考虑,并获得相关说明的权利。

(4)监督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其检举和控告权。

监督权:公众有权第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的企业实行监督。对象:开发者。例:《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公众有权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

产状况。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检举控告权:以举报、揭发方式向环保部门报告环境违法行为。《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行为;《水污染防

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5)环境权益侵害救济请求权。

①环境公益诉讼: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公民诉讼,宗旨不是通过诉讼维护专属于原告的利益,而是通过私人诉讼保护因私人或政府的违法行为而受损的环境公共利益。【针对环境公共利益,对现有诉讼主体原告资格的扩大解释】 ②环境公益诉讼不是独立的诉讼领域,而是与原告资格认定相关的诉讼方式和手段。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被诉对象是可能侵害环境公益的行政机关或公权力机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被诉对象是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

③诉讼主体: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排除了个人。能够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机关”主要包括检察机关、环保部门;“有关组织”民政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仅有《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行使赔偿请求权。 ④新《环境保护法》(2014.4.24通过)58条: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且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可以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案例:2009年以来,昆明某公司在排污管网及污水防治设施未建成时允许养殖户进入生态畜牧小区从事生猪养殖,造成村民饮用水源污染。2010年8月,昆明市环保局向昆明中院提起诉讼,要求立即停止污染环境,赔偿全部治理费用和鉴定费用432万元。昆明中院一审判决被告支付。被告不服、上诉,云南省高院二审维持原判。问:由环保部门提起公益诉讼的做法是否合理、合法?

答:①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坏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赋予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其中,“机关”包括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所以,环保局是法律规定有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主体,由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合法。

②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功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环保部门作为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在能力知识各方面都便于维护公共利益,因此由它提起公益诉讼是合理的。

(二)公民的环境保护义务:世界环境日是6月5日。

6

1、关心和保护环境的一般义务。包括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自身行为对环境负荷的义务,如倡导节约减少浪费。 2、忍受一定限度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特别义务。

忍受义务是横平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选择,是来自法律规定,只要法律不禁止某个干扰行为的存在,公民就应当忍受。德国将该义务分为:①公民有容忍第三人为环境保护的作为义务;②公民有容忍第三人为法律所允许的环境污染的义务。 与忍受义务相关的问题:

①政府在规划审批环境利用行为时负有使该行为尽可能不对相邻人产生妨害或带来危害风险的注意义务。

②按照受益者负担原则,开发者应当依法向政府支付环境费,用于治理和恢复。公民在容忍同时有权监督环境费的收支和使用。 ③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干扰和妨害超出常人的忍受限度,构成权利滥用,受害人可以请求消除危险、排除妨害。 ④科技发展证明某种污染物即使达标排放,也可能因“小剂量、长时期”接触而导致人体健康受害,政府有义务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公民有权利敦促政府适时修订环境标准。 (三)企业及其开发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1、企业开发利用环境的一般权利与义务【包括(1)(2)】

开发利用环境行为的特征:单向性和破坏性。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企业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主要处于受制的被动地位。

污染防护------污染者治理、开发者养护-----自然资源保护

(1)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与义务: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恢复更新应当符合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还应受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限制。例如,开发利用者有义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承担对自然资源的养护责任、适当考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环

境的不良影响。

(2)利用环境容量排污的权利与义务(排污权)

排污权,是行政机关依法赋予排污者依照法律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不是宪法的基本权利。 当造成环境污染侵害时,即使主观无过失或排污行为符合行政法规和排放标准,也有义务依法向受害者承担相应的消除危险、排除妨害或赔偿损失的责任。【无过错责任】 2、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案例分析】?

(1)企业环境责任:指企业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强制性规定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法定责任】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指实施开发利用环境行为的企业对社会及其他公众承担的除强制性法律规范外的环境保护义务。【非强制】 (2)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两个特征:①责任主体:实施开发利用行为的企业,他们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②责任来源:不是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而是源于道义责任。

(3)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须为)是企业对环境立法有关强制性规范的遵守,这是企业最基本的义务和社会对企业的最基本要求;第二个层次(可为)是企业自主地承担环境社会责任。 (4)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表现:

①通过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或获得绿色标签认定。“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

②推行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的方式,一方面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另一方面是改进排污设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减

少或避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企业利己性和利他性的良好结合。

③主动对外宣示企业环境保护守则。例如向上游企业提供绿色供应标准书

案例:A是世界知名的运动品牌企业,B是中国的纺织企业,主要业务是为A代工生产运动服。为降低成本,B在生产中一直超标排污,污染环境。A一直知情,但由于B的做法降低了A的采购成本,A一直保持沉默。B超标排污的事情被曝光后,公众认为A也应承担责任。A认为,B是独立法人,其环境违法行为与A无关。问:A是否应当对B的环境违法行为承担责任?

答:B是独立法人,依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同时B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违法企业对社会的义务,还应承担企业环境社会责任。A不对B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是A从B的行为中获利了,A作为社会一份子,负有对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四)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

环境保护不限于对企业行为的直接控制或间接诱导,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来落实,通过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关来主管和协调。

1、中国各级政府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职能

(1)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既是对国家财产的保护,也是对公众环境权益的保护。公众环境权益主要建立在环境资源的国家所有制基础上。

中国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职能具有两方面意义:对国家所有的环境与资源财产的保护;对公众环境权益的保护。 (2)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基本国策有4个: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节约资源。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政府的重要目标。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4)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等各方面。 2、中国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 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与 其他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管理的 体制。 专门机关,统一监督管理:①国务院环保部;②县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 其他机关,分工负责:①环境污染防治;②自然环境保护

国务院、县级以上政府

统一: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保部),统一监督管理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分工:国家与环保相关部门,依法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海洋、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保部门及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

县级以上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主体:①国务院及县级以上政府;②国务院环保部门及县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③国务院其他有关的部门及县级以上与环保有关的主管部门

行使环境保护行政职权的专门行政机关有3类:①政府:少数法律直接授权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事务;②国务院环保部门(环保部),对环保实施统一监督管理;③国务院与环保有关的主管部门,对环保实施分工负责的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1)专门对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

(2)其他对环境保护实施分工负责监督管理的机关:两类:【两件事: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

环境污染防治分工负责机关:国家海洋局、港务监督机关、渔政渔港监督机关、军队环保部门、公安/交通/铁道/民航 自然环境保护分工负责机关:土地管理机关、矿产资源管理机关、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其他主体:国家发改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安部

3、政府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手段:【做大题准备,重点】 (1)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权【重中之重】

我国环境保护,包括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两大部分。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权力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授权行使。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权力包括:【简答/多选】 ①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决策权;

②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许可权(审批权),赋予申请人实施开发利用环境的权利或资格。许可是原来主体不适格,授权许可后在许可范围内可为。

③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的监督管理权。【多选题】根据我国环保法律规定,实施水环境管理权限的有:环保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海洋主管部门,分别对环境、水环境质量、海洋环境监测享有管理权限。 ④规章制定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新环保法强化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

※四种情况加强行政处罚力度: A.增加环境主管部门的查封、扣押权

新环保法25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一般排污行为,一般排污责任】

解释:违法排污(未拿到排污许可证、拿到排污许可证但行使权力不当);造成或可能造成(体现预防为主原则);行使行政强制权的主体: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及其他有权部门。

B.加大了环境行政处罚力度:按日计罚

新环保法59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同时,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C. 确定了超标排污的违法性

新环保法60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一般排污责任+特别排污责任(限期治理)】 D. 增加治安处罚规定

63条:对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且尚不构成犯罪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移送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

行政强制措施:

我国环保法规定,对既存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违法现象(如在临时占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最新教材浓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gb9f4ztg881m9t3zgwk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