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新课改地理探索课引发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从作者亲身体会的一堂新课改探索课,对新课程如何组织教学进行了思考,
探讨了新课改的积极意义,讨论了新课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探索课;分组讨论;乡土地理;任重道远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历时近三年之久,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无不认真专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在新课改下如何组织教学。数以万计的教育工作者在探讨新课改所具有哪些积极意义,以及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更好的推行与落实好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地理教师,我也并不例外。在此,我以亲身体会到的一堂新课改地理探索课引发的思考,论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一、探索课设计思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的安排是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这段内容采取分组探究教学是比较好的。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首先是各小组的内容分工。按照内容的安排我把学生分成5组。探究内容依次为:成土母质与土壤;气候与土壤;生物与土壤;地形与土壤;人类活动与土壤。依据教材给出的活动题,按8人一大组4人一小组布置以下讨论题。
第一小组: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及联系。2.举例说明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
第二小组:1.大气能为土壤提供什么?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3.寒冷气候比暖湿气候有机质积累更多,为什么?
第三小组:1.生物是土壤中什么物质的来源?2.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为什么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1
第四小组:1.举例说明地形对土壤的影响。2.比较说明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3.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第五小组:1.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退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其次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先是仔细阅读教材,再钻研教材中跟问题有关的内容。每人负责想一点,最后再综合讨论。我在旁边适时指导。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比较难,因为这些内容专业性比较强,跟土壤地理学联系紧密。然而虽然他们不怎么理解那些专业术语,却能知道大致的答案。老师在旁稍加指导就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如: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特性,学生大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肥料,可引导他们这样去理解肥力,供应植物生长的能力,再发散可知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再次,问题讨论完毕,各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在此不赘述。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师归纳总结:1.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2.环境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3.说明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也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二、引发的思考
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新教材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上述分组讨论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讨论,使得原本很枯燥无味的、难于理解的东西变成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智慧的碰撞,形成地理思维的基础。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重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少要向学生传递要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思想,慢慢的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并且确实能够在讨论合作之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会产生成就感,就会乐于主动去学习了。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去积极引导,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老师感到比较难,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落后山区学校来学更难。不过一旦培养出了学生这种勤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掌握地理知识还是其
2
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是小菜一碟。通过实践证明,新课改的理念思想是很超前的,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也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写始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教材在学生学与老师的教中具有很强的指引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通过土壤的形成了解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明白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建立整体性这一思想,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他们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新教材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他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后,便知道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使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等等。并且有些家在农村的学生就会想到父母在家的耕作过程,想到劳动的艰辛,也就更能理解父母,因此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学生还想到了人类活动造成了土壤退化,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对策,这无疑是一种创新,教材的其他部分也有体现,以后多注重这样的引导应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理念是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地理。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无疑与生活相关,人们通过生产活动改造土壤影响环境。跟生活相关的地理,乡土地理开发势在必行。结合各地情况,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十分迫切。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均须纳入计划,调查整理。乡土地理应进入课堂,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家乡,所以,了解有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总之,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认为新教材是成功的,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的关
3
系入手,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现在的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推行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此简要的谈论一下,讲得不好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也发现教材有些活动可操作性不强,语言高度精炼,过渡性不强,思维跳跃性比较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度加大。甚至有些内容老师都不太理解,当然也许是我的专业功底不够深厚所致。现在湘教版教材还没有多少配套的参考书,教师用书实用价值不够大,供学生参考的配套书籍质量不高,鱼龙混杂,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不买参考书,知识点又多以问题形式存在,学生有时真不知道从何下手来思考问题,所以在探究过程有时很难推进。甚至有的老师干脆不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仍旧使用老一套。大多老师认为人教版的教材问题与知识点衔接要好些,在此希望编者努力编出一些和教材相适应的教参,还有配套的习题,另外再给教师编一本知识衔接的书,让教师不用再为寻找资料发愁,而更加有精力去搞好教学。
其次很多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透,不知道新课改下的新课程到底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虽然相关部门对新课改的理念、思想以及如何搞好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组织了大大小小的课程培训,但是效果不佳。老师对此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我认为相关部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一些能很好体现新课改的示范课或者由新课改的相关负责人上几节示范课把这些课录制下来制作成光碟共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观看研究,这样我想效果更好。加大培训力度,正确把握教改方向。改变传统的“传声”式的集中培训,多想办法“请进来”,让经验丰富的教师现身说课。要“走出去”学习,多向他人,特别是新课改已取得一定经验的学校教师取经,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优补缺,取长补短”。多级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切实把教师培训、教研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乡本”培训、教研当作目前的工作重点来抓。同时,要加强县城内的大校本培训、学校内的校本培训、教研,做到县内有计划、有安排,校内有内容、有系统,充分发掘学校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4
再次我认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地区心不由己,在推行上很难。比如说有的地方教学设施跟不上,有地方怕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出问题。。。。。。。
最后考评机制不配套,教师实施新课改难以“正名”。“新的教学方法,旧的考评办法”是教师反映的最大困惑。许多农村小学虽然尝到了新课改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甜头”,但对考试分数却丝毫不敢放松,“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仍为农村小学的普遍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5.7%的教师反映学校权衡教师业绩的法码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学校的考评机制如此,家长的“考评”也不容教师松口气,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被家长们认为是“旁门左道”、“业余爱好”,学生个性张扬被认为是对孩子的“误导”甚至是“教坏”,会影响孩子上重点、考名牌,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学校、家庭“考评”的双重压力,使得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只好亦步亦趋,谨小慎微。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小学教师难以修成实施新课改的“正果”,影响了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进而影响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
改革评价机制要以激发教师勇于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为重点。在学生评价上,改变只看考试分数的惯用做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多元化发展,变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个性的激发、能力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在教师评价上,关注教师的发展。重新摆正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以学历提高促能力提高,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引导教师把教室作为课改的实验室,把教学作为师生交往互动、民主对话的过程。不断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发展型转化;在学校评价上,注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学校的考评与学校声誉、校园文化建设挂钩,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潜能
新课改的精神很好,但要真正落实任重道远,特别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分数还是唯一的标准。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我期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卢慕稚等《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