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甲鱼疾病现状及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4:32: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甲鱼疾病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桂 琳 王晓清

来源:《湖南饲料》 2014年第1期

桂琳 王晓清(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甲鱼工厂化养殖迅速发展,但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改变了甲鱼的自然生活习性,导致其抗病能力的减弱,疾病日益增多,影响了甲鱼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就甲鱼疾病的种类、致病因素、诊断及防治等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甲鱼:病原:诊断:治疗

目前甲鱼养殖业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管理与技术方面滞后等原因导致不少甲鱼养殖场疾病日益增多。主要以细菌性和病毒性传染病为多,常暴发性流行。甲鱼患病的死亡率一般在15%左右,严重的可高达80%,甚至全军覆灭,使养殖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有关甲鱼疾病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薄弱,并且甲鱼疾病具有潜伏期长、并发症和继发性感染普遍、治愈率低等特点,严重阻碍了甲鱼疾病防治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科研工作者相继开展了甲鱼血液病理、组织病理、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种群及防病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甲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甲鱼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综合治疗等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甲鱼健康养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甲鱼疾病种类及其病原生物

根据甲鱼疾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染性疾病,指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一大类疾病,其中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蛭类、螨类、吸虫类和原生动物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另一类是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包括中毒病、遗传病及营养代谢病等。

导致甲鱼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气单胞菌( Aeromonas),该类菌大多是短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氧化酶反应呈阳性,是水体的常见菌。但它们生化特性存在着差异,侵染机体的途径与方式各不相同,最终导致患病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同。关于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有报道,鳖赤斑病、腐皮病、穿孔病、疖疮病、白板病、白点病、出血性败血症、红脖子病、白眼病、烂甲病、水泡病及多种并发症等均由气单胞菌感染引起。且气单胞菌是危害多数特种水产养殖品种的主要致病菌,罗霞、储国华、赵字亮等曾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我国研究者已从上述各类患病甲鱼中分离到了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3种主要致病菌。除此之外,还存在可引起肝脏病变的爱德华氏菌,诱发小肠结肠炎的耶尔森氏菌,引起肺化脓病的副肠道杆菌等其它致病菌。上述细菌能引起一种或几种甲鱼病,也有几种细菌共同感染引发一种甲鱼病,如溶血性腹水病,由运动型气单胞菌的豚鼠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而引起.

病毒感染是坏死性肠炎、粘液性鼻炎和各种肺炎等原发病的发病原因之一。早在1996,张奇亚等首次从患多种病鳖肝肾脾等组织中分离到一种呈球形、直径大小为30nm的病毒颗粒

(TVS),从而开创了中华鳖病毒防治研究的开端。随后,一些学者从患“红脖子病”的鳖体内分离到一种致病性的虹彩病毒。目前,人们对于甲鱼中是否存在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的看法不一致,多数学者认为,未知的烈性病毒病是存在的。2012年陈爱平等发现鳖腮腺炎病,是鳖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腮腺缺血糜烂或出血为特征.病原还不清楚。李柏青在甲鱼白底板病病体中分离

出直径约为80纳米的球形病毒。目前已报道的病毒有疱疹样病毒、虹彩样病毒、弹状样病毒、呼肠孤样病毒等。

引起甲鱼致病的真菌主要有水霉菌、毛霉菌等,较常见的真菌性疾病有水霉病、毛霉病、白斑病、曲霉菌病、霉菌性肠炎、霉菌性口腔炎等。水霉病又称白毛病、肤霉病,由水霉菌、绵霉菌等水生真菌侵害受伤部位从而逐步侵蚀鳖体引起。对受伤稚幼鳖危害较大。毛霉病又称白斑病、豆霉病,病原为藻状菌目、毛霉菌科、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

危害甲鱼的寄生虫目前已发现两大类:一类是营体表寄生的,如纤毛虫、水蛭、蜱等。寄生虫主要寄生于皮肤上.易被发现.研究也较全面:另一类是营体内寄生,如鞭毛虫、球虫、线虫、血簇虫、锥虫、吸虫等,主要寄生于龟鳖血液、肝、肾、肺、肠、胆囊、输卵管及内脏器官中,其中血簇虫、锥虫主要在血液、血红细胞、肝细胞内寄生。柴建原等对鳖血簇虫及锥体虫病的病原作了大量研究,发现血簇虫在其生活史发育中,存在着无脊椎动物(鳖穆蛭)和脊椎动物(中华鳖)两种寄主的交替。

导致非传染性病这类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营养不良、水质恶化等原因引发的鳖病。在投饲方面,长期投喂腐败变质的高脂肪动物饲料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等原因会导致鳖脂肪代谢异常。引起病变;在日常管理方面,常由于水质恶化引起氨中毒,水过深或加水过快引起肺呛水,保暖防暑不当导致冻伤或中暑.以及由其它原因而引起各类中毒症及脱茎、难产等。这类疾病虽然无传染性,但对甲鱼的危害却相当严重,除了可以直接造成死亡外,还可能诱导病原体继发性感染,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同时对甲鱼养殖业也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损失。

2.甲鱼疾病的诊断方法

传统的诊断方法,首先肉眼检查患病机体的外表,看有无充血、发炎、溃烂、变色、粘液增多、粗糙、肿胀、小点、畸形及肉眼可见的大型病虫害等;再检查内部(有无异常变化),最后显微镜检查,来初步诊断此疾病。由于很多疾病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病原感染,而是由几个或多个病原感染。因此,传统的诊断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的疾病问题,需要更便捷、先进的诊断技术。

早在1996年,虞蕴如等运用血清学特异凝集试验快速诊断法,确诊了一例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稚鳖败血症,并快速治愈了此病:余为一等对鳖的免疫途径和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从而为鳖病的免疫防治奠定了基础:杨先乐等应用间接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鳖血清抗体的方法,在载玻片上检测鳖血清抗体,5min内可报告结果。目前一些研究者参照鱼类疾病的诊断技术,尝试建立甲鱼疾病病原的多抗点酶法、单克隆抗体点酶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核酸探针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如闫冬春等用PCR-核酸探针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谢玮等应用PCR技术检测了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颜淑妩等用实时荧光PCR、常规细菌培养、胶体金法同时对甲鱼中霍乱孤菌进行检测,并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标本中霍乱弧菌ctx基因:吴谦等对鳖受精卵在300C孵化前后对霍乱弧菌进行检测.采用PCR方法鉴定可疑菌并应用实时荧光PCR鉴定其01、0139群,以比较鳖受精卵在孵化前后霍乱弧菌检出情况:赵宇亮等用分子进化手段鉴定一株分离自红脖子病甲鱼病灶部位的菌HBJY01,同时探讨气单胞菌的进化地位,克隆HBJY01的16S RNA基因和gyrB基因,鉴定该菌的属种。

3.甲鱼疾病的综合治疗

甲鱼疾病的种类和发病原因有多种,可能其中涉及到的因素也有多种,所以不能从某一方面对甲鱼疾病进行治疗,应该从多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治疗。为了提高治愈效果,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有效药物的筛选、用药剂量与次数以及新药物的开发研制等方面.

2008年,林启存等曾用多种抗菌药物对中华鳖弗氏柠檬酸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耐药,对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肖根辉等用9种抗菌药物对中华鳖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茵进行药敏试验,研究表明该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孟多、氨曲南、卡那霉素、奈替米星、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头孢类药物优于喹诺酮类药物,头孢唑肟钠抗菌效果最好:韦信贤等从患致死性传染病的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组织中分离到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sedlakii).该菌对供试16种抗菌药物中的阿米卡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敏敏感,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诺氟沙星中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10种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郝贵杰等在灭活的4株菌中添加不同佐剂,充分混匀后分别制备成总含菌量为6xl09个/mL的4价菌苗,并分三次分别免疫8只ICR小鼠后提取血清加蜂胶佐剂免疫中华鳖,结果免疫保护率均达到100%,而对照组死亡率均为100%。

目前市面上对甲鱼的腮腺炎、出血病、红底板病、疥疮病、红脖子病、急性肺炎等疾病治疗的特效药主要有鳖安康泼洒剂、安底福、红宝一号、四味穿心莲散等。其中甲鱼白底康对防治甲鱼白底板、腮腺炎病有特效;应激烂鳃灵对甲鱼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肝胆综合症有特效。

4.甲鱼疾病预防措施

甲鱼发病原因很多,有环境条件变化、机体抗病力下降、养殖密度不合理等多因素造成,因此,有关甲鱼疾病的预防应该从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预防,除采取常规的鱼种消毒、水体消毒预防及加强日常管理外.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

通过向养殖水体投加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质预防疾病发生,如王晓斌等向养鳖池中投加枯草芽孢杆菌( BS)、光合细菌(PSB)、硝化细菌(NB)、蜡质芽孢杆菌SOD f超氧化物歧化酶)四种有益微生物后,发现鳖池中的有机污染物得到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氨氮、亚硝酸盐氨等含量降低,大大减少了换水次数、换水量和用药:方卫东等在中华鳖的养殖水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FP04(红螺菌),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并可减少甲鱼病害发生,提高甲鱼养殖成活率和增重率。

向甲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剂,以增强甲鱼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防治疾病的发生。如刘至治等在鳖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硒酵母、3-葡聚糖、果糖四种免疫增强剂能明显提高中华鳖的抗病力和免疫力.同时还能提高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周显青等通过在中华幼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可以有效提高鳖的非免疫应答功能:张耀红等在中华鳖饲料中添加中草药(黄苓),它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同时,免疫防病得到了高度重视,相关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不仅可以避免甲鱼患病后喂药困难及出现抗药性,还能节约养殖成本。如张林、丁运敏等用嗜水气单胞菌佐剂灭活苗免疫中华鳖抵抗嗜水气单胞菌的致死性感染的应用。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做好消毒工作,特别是从外地购人的甲鱼要严格检疫。消毒剂在日常饲养管理中的应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陈昌福等运用二氧化氯对温室饲养中华鳖水质进行净化:滕玲,章秋虎等运用EM原露在中华鳖养殖水体中应用使水质得到较好的净化和防病效果。

参考文献(略)

搜索更多关于: 甲鱼疾病现状及研究进展 的文档
甲鱼疾病现状及研究进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gldz1xt8u570pk9t8239nplx1m5bx00am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