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学以致其道+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11:04: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课时跟踪检测(十) 学以致其道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以:来 .B.君子谋道不谋食 道:道义、学术 .C.贤贤易色 贤:贤人 .D.斯害也已 斯:代词,这 .

解析:选C C项,贤:形容词,贤德。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意思。 (1)古之学者为己 己:______________ .(2)今之学者为人 人:______________ .(3)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_ .(4)贤贤易色 贤:______________ .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端正和充实自身 (2)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别人卖弄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定

(4)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贤”,可译为“推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而笃志 ..B.古之学者为己 ..C.有言者不必有德 ..D.未闻好学者也 ..

解析:选D A项,博学:①古义:广泛地学习;②今义:形容词,学识渊博。B项,学者:①古义:求学的人;②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不必:①古义:不一定;②今义:不需要。

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攻乎异端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夫子之求之也 ..C.女为君子儒 古之学者为己 ..

D.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解析:选D A项,介词,对于/介词,跟,同;B项,代词,代知识/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D项,均是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

5.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小人哉,樊须也

A.馁在其中矣 B.而亦何常师之有 C.贤哉,回也

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解析:选C A项,状语后置句,即“在其中馁”。B项,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常师”。C项,主谓倒装句,即“回也,贤哉”。和例句相同,例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樊须也,小人哉。D项,宾语前置句。

6.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上好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好义,____________________;上好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答案:(1)则民莫敢不敬 则民莫敢不服 则民莫敢不用情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3)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7~8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注] ①文:指《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经典。②贤:推崇。③易:轻视。④致:奉献,献出。

7.孔子认为教育重在培养人的良好的__________和良好的__________。 答案:道德观念 道德行为

8.子夏的观点是怎样的?他的话跟孔子的话有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践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具备了伦理道德,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子夏的话,实际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发挥(与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

(二)阅读下面的三段文字,完成9~10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注] 路:辛苦劳碌。

9.孔子说樊迟是“小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人”是对樊迟“学嫁”“学为圃”行为的批判,结合对“好礼”“好义”“好信”的推崇,可知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

答案:①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②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 10.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需兼顾每则材料的含义。材料一赞美禹和稷“躬稼”这一行为,可见是对劳动生产持肯定态度的。材料二表面上否定了“学稼”“学为圃”,实际是强调“上”应做到“礼”“义”“信”,即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上”做好该做的事,“小人”之事自然有人会做,与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态度并不矛盾。材料三,认为一人之身不可能“百工之所为备”,强调了社会分工不同。

答案:①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②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③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 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宜韩伯休,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

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

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 ①贳(shì):借贷。②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当不进肴羞耳 羞:美味的食品 .B.料得父时假贳文疏 料:估量,揣测 .C.而酬据精悉 悉:详尽,详细 .D.《海岱志》良未周悉 良:的确,确实 .解析:选B 料:收拾,整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何容二价 .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C.而慰祖不往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D.以存大意 .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学以致其道+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gr0g5a87r3pit886asl2xn8u9whcj004c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