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李 兴 杨明芳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页。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学会试商的方法。 2、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知道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学会试商的方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课件。
2、 4人小组内准备23张圆纸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全班背诵乘法口诀表。 2、 填空
1
①二( )十二 三( )二十四 五( )四十 ( )六十八 ( )九六十三 ( )七四十二 ②( )× 7= 28 ( )× 9 = 45 ( )× 8= 56 5 ×( )= 15 6 ×( )= 30 8 ×( )= 48 ③12÷2=( ) 18÷6=( ) 72÷8=( ) 30÷( )=5 42÷( )=6 54÷( )=9 ④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 ×5 <27 ( ) ×6 <43 ( ) ×4 <27 8×( ) <66 9×( )< 38 6×( ) <32 二、 情境导入 三、 教学新课 (一) 教学例1
1、 大屏幕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中给了我们
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2、 学生列式,并有自己的方法求出得数,指名汇报。 3、 教师板书讲解怎样列除法竖式,强调试商要从最高位
起,并介绍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商 除数 …… 5 1 5 ……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0
4、 练习列竖式计算除法,教学巡视指导,可选几位学生作
2
业在全班展示。
18÷6= 24÷3= (二) 教学例2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看例2情景图,描述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情景,续编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故事,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 提问: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
(板书23÷5=)
3、 请同学们用23张圆片表示23盆花,按照布置会场的要
求分一分。(4人小组合作。) (展示学生分圆片的结果)
4、 提问: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题目要求每组摆5盆,现在只剩下3盆,不够一组了,所以不能再分。)
5、 这道题的竖式怎样列呢?(让学生先说一说,并在练习
本上写一写,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强调:写这道除法算式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
3
板书:23÷5=4(组)……3(盆) 4 5 2 3 2 0
3 余数 7、提问:
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 8、小结:刚才我们学的这道除法,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内容,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第51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请几名学生将作业在全班展示。
2、如果时间充足,可再补充两道练习题。 34÷8 = 64÷9 =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怎样列除法竖式?除法有余数时余数该怎么表示? 五、 课后作业
数学书第53页练习十二第4题,及数学练习册第16页1、2题。 教学反思: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