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名称:生日月份猜、猜、猜 思路:
“我自己”的主题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找出了许多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体会到了每个人的独特性,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以往的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开始关注身边的同伴。在平时的观察中,我感到,班中的孩子对加减运算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家长们在家过多得引导孩子进行机械的运算操练,反而使孩子们的兴趣减弱了。于是我想结合主题,以“生日月份”作为切入口,在猜猜生日月份的游戏环境中,重新激发孩子们对加减运算的兴趣。活动中我将对教师、同伴的关注作为情感主线,让孩子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友情的社会情感,继续激发他们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本次活动的主要由“猜猜老师的生日”、“朋友的生日密码”和“设置我的密码”的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由猜猜12个数字的作用激发幼儿兴趣,引出“生日月份”的主题,从而引导孩子观察老师的“密码”,根据已有的加减运算的经验,猜猜老师的生日月份,初步了解自己操作时的要求。第二个环节观察、解开同伴的密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同一得数可以用不同的算术题来表示,为设置自己的生日月份密码提供示范。第三环节是自我的实践操作,这是前两个环节经验的运用与创造。三个环节的设置层层递进,帮助孩子们在感知、操作的过程中提升相关的数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破译生日月份密码,复习12以内的加减运算,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在游戏中了解同伴的生日,有关注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生日月份汇总背景图。
2、教师照片及得数为其生日月份的加减列式卡片。 3、幼儿照片及得数为部分幼儿生日月份的列式卡片。 4、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猜猜老师的生日(从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老师出发,激发孩子猜生日的兴
趣)。
1、激趣导入:猜猜表格里的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今天这12个数字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它们代表了我们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你们知道你朋友的生日是在几月份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出示字样)—— “生日月份猜、猜、猜”!
2、根据卡片猜一猜两位老师的生日月份“密码”。(两个式子从加法到减法,难度有递进,为幼儿自己“设置”生日月份密码作铺垫和示范。)
二、朋友的生日密码(感知同一个得数,可以用许多不同的算术题来表示。) 1、桌上还有许多朋友的生日密码,找到你的朋友,试试能不能解开他的密码。1个朋友的密码解开后,还可以猜猜桌上剩下的其他朋友是在几月份生日的。 2、幼儿选择照片,解“密”。
3、交流,汇总(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帮助幼儿汇总朋友的生日月份,梳理、提升幼儿相关数经验)如:哪些朋友2007年的生日已经过了呢? 四、设置我的密码(运用前两个环节中累积的经验操作)
1、刚才我们猜了那么多朋友的生日,想让大家也来猜猜你的生日吗? 2、为阿姨设置一个密码(请个别幼儿集体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操作要求) 3、为自己的生日设置密码: 4、分享交流:
(1) 用“猜猜我的生日”游戏相互检验密码。
(2) 哪个月生日的人最多?4月份有哪几个朋友生日?每个月都有那么多
的朋友生日,那么这些同一个月里出生的朋友谁大,谁小呢?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生日的日期也设置一个密码,让大家猜一猜。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都知道了朋友生日的月份,你们肯定还有许多关于生日的故事,以后再让我们把这些有趣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活动反思: 1、活动亮点:
(1) 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取材于幼儿近期十分感兴趣的“生日话
题”,并将枯燥、机械的加减运算通过“猜、猜、猜”的游戏形式溶
于活动中,趣味性强,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此活动中幼儿投入,参与性强。
(2) 将情感主线贯穿于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好地激发了
幼儿对他人地关注之情。活动中,我能尝试这倾听幼儿地想法,并及时作出回应。
(3) 第一次交流中,能将一些生活经验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帮助幼儿提升
经验,避免了呆板、直白地进行汇总。
2、不足与调整:
(1) 在第一次活动中 ,不少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操作要求。分析出现这
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对幼儿的数经验没有充分的了解;其二,要求指向不够明确。因此在第二次活动中作了如下调整: ① 操作材料方面:首先,在列式后面增加“?”,引导幼儿“?”中藏了自己的生日密码;其次,将阿姨的生日月份写在了照片后,引导幼儿将这个月份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密码”的得数上。 ② 要求方面:几个要求可分段提。
(2) 第一次分享时的几个问题难道上应由易到难,如:可从幼儿最感兴趣
的教师生日着手,进行汇总。
3、建议:
可以根据各班幼儿的能力不同,将活动的侧重点放在不同的角度,如:连加、或引导幼儿将代表自己月份的问号放在式子的不同地方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