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NF D.2NF
【解析】关系模式A1(C,T)中的每个属性值都是不可分的原子值,且都不传递依赖于候选键,因此是BCNF范式。
●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能为各种用户所共享,且 (24) 。在关系数据库中,若关系模式中的每个关系的属性值均是不可分解的,则该关系模式属于 (25) 。关系代数运算是以 (26) 为基础的运算,5种基本运算是并、差、 (27) 、投影和选择。 (24) A.消除了数据冗余 B.降低了数据冗余度
C.具有不相容性
D.由用户控制物理数据的存取方式 (25) A.1NF B.2NF C.3NF D.BCNF (26) A.代数运算 B.关系运算 C.谓词演算 D.集合操作 (27) A.交 B.连接
C.笛卡儿积 D.自然连接
【解析】关系模型中将表格结构中的记录类型为关系模式,将表格中的字段称为属性,字段值称为属性值,将记录称为元组。关系模型中,一个数据库模式是一个关系模式的集合。对同一问题,可以选用不同关系模式集合作为数据库模式,但其性能的优劣大不相同,为了区分优劣,把数据库模式分为各种不同等级的范式。 第一范式(1NF):关系模式中每个关系的属性值均不再可分。
第二范式(2NF):若某个关系是第一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各关键字。 第三范式(3NF):若某个关系是第二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任何关键字。 BC范式(BCNF):若某个关系是第一范式,且每个属性均不传递依赖于任何关键字。
可知这些范式之间的关系为:BCNF>3NF>2NF>1NF
在数据库设计中,分解的关系模式使其性能优化,实质上,分解关系模式主要是消除关系模式中多余的数据相关性,降低数据的冗余度是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消除数据的冗余,否则会出现操作上的问题。 关系数据库的操作语言分成关系代数语言主导关系演算语言两类,关系代数语言中的运算是以集合为基础的运算,把关系看成元组的集合来处理,其基本运算有并、差、笛卡儿积、投影和选择5种。 ●项目管理工具中,将网络方法用于工作计划安排的评审和检查的是 (28) 。 (28) A.Gantt图 B.PERT网图 C.因果分析图
D.流程图
【解析】正确答案是Gantt图,将网络方法用于工作计划安排的评审和检查。因果分析图,又称鱼骨刺图,对于复杂的项目,编制质量计划时可以采用因果分析图,描述相关的各种原因和子原因如何产生潜在问题或影响,将影响质量问题的\人、机、料、法、环\等各方面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解,方便地在质量计划中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流程图显示系统的各种成分是如何相互关系的,帮助预测在何处可能发生何种质量问题,并由此帮助开发处
理的办法。PERT网图常用于时间管理工具。
●结构化分析过程中,一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应是进行 (29) 。 (29) A.效益分析 B.数据分析 C.环境分析
D.目标分析
【解析】结构化分析过程中,一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应是进行环境分析。
●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过程和模块,其中软件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 (30) 。 (30) A.模块间的操作细节 B.模块间的相似性 C.模块间的组成关系 D.模块的具体功能
【解析】体系结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个模块化的程序结构,并表示出模块间的控制关系。此外,体系结构设计将程序结构和数据结构相结合,为数据在程序中的流动定义了接口。因此,软件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模块间的组成关系。选择项A\模块间的操作细节\和选择项D\模块的具体功能\都是软件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选择项B\模块间的相似性\则不是软件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
●一个对象在收到消息时,要予以响应。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一现象叫做 (31) 。在使用的时候,用户可以发送一个通用的消息,而实现的细节则由 (32) 自行决定。这样,同一消息就可以调用不同的 (33) 。 (31) A.引用 B.多态 C.抽象 D.类 (32) A.程序员 B.抽象 C.发送对象 D.接收对象 (33) A.方法 B.对象 C.成员
D.抽象
【解析】简单的讲,多态性就是一种实现\一种接口,多种方法\的技术。多态性可以引用多个类的实例,程序员可以向一个对象发送消息来完成一系列操作,而实现操作的方法由接受对象自行决定。 ●使用白盒测试方法时,确定测试数据应根据 (34) 和指定的覆盖标准。 (34) A.程序的内部逻辑 B.程序的复杂结构 C.使用说明书 D.程序的功能
【解析】白盒测试法是把测试对象看作一个打开的盒子,测试人员需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以检查处理过程的细节为基础,对程序中尽可能多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检验内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是否有错,实际的运行状态与预期的状态是否一致。
●4组含C1~C7的结点序列中,哪一种是图3有向图的拓扑序列 (35) 。 (35) A.C1,C2,C6,C7,C5,C4,C3 B.C1,C2,C6,C3,C4,C5,C7
C.C1,C4,C2,C3,C5,C6,C7 D.C5,C7,C4,Cl,C2,C6,C3
【解析】对一个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G进行拓扑排序,是将G中所有顶点排成一个线性序列,使得图中任意一对顶点u和v,若∈E(G),则u在线性序列中出现在v之前。通常,这样的线性序列称为满足拓扑次序的序列,简称拓扑序列。
●采用顺序搜索方法查找长度为n的顺序表时,搜索成功的平均搜索长度为 (36) 。 (36) A.n B.n/2 C.(n-1)/2 D.(n+1)/2
【解析】n个位置共需要搜索1+2+…+n次,即n*(n+1)/2.平均长度为(n+1)/2。
●现有一\遗传\关系:设x是y的父亲,则x可以把它的属性遗传给y。表示该遗传关系最适合的数据结构为 (37) 。 (37) A.向量 B.图 C.树
D.二叉树
【解析】\遗传\具有层状关系,而树体现了这种关系。 ●下面关于线性表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38) 。 (38) A.顺序表使用一维数组实现的线性表 B.顺序表必须占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 C.顺序表的空间利用率高于链表
D.在链表中,每个结点只有一个链域
【解析】链表中,每个结点可以有多个链域,当只有一个链域时,称为单链表;有多个链域时,称为多重链表。 ●深度为5的二叉树至多有 (39) 个结点。 (39) A.31 B.32 C.16 D.10
【解析】深度为5的二叉树至多有25-1=31个结点。 ●下列广义表中,长度为2的有 (40) 。 A=(a,b)
B=((c,(a,b)),d) C=(c,(a,b))
D=((a,b),(c,(a,b))) (40) A.A B.A,C C.A,B
D.A,B,C,D
【解析】4个广义表长度均为2。如D长度为2,包含二个子广义表(a,b)和(c,(a,b))。
●设数组data[m]作为循环队列SQ的存储空间,front为队头指针,rear为队尾指针,则执行出队操作后其头指针front值为 (41) 。 (41) A.front=front+1
B.front=(front+1)%(m-1) C.front=(front-1)%m D.front=(front+1)%m
【解析】循环队列中出队操作后头指针需在循环意义下加1,因此为front=(front+1)%m。 ●已知递归函数f(n)的功能是打印n,n-1,…,1,且n>=1,应采用的代码段是 (42) 。 (42) A.if n>1 then f(n-1);printf(\%d\,n); B.if n<1 then f(n+1);printf(\%d\,n); C.printf(\%d\,n);if n>1 then f(n-1); D.printf(\%d\,n);if n<1 then f(n+1);
【解析】n等于1时,递归结束,当n>1时递归打印n-1。
●在操作系统中,外设从数据交换的方式可分为字符设备和块设备两类,下面不是字符设备的是 (43) 。 (43) A.磁盘 B.打印机 C.显示器
D.键盘
【解析】磁盘属于块设备,不属于字符设备。 ●虚拟存储器的大小受到 (44) 的限制。 (44) A.内存容量
B.作业的地址空间
C.外存空间及CPU地址所能表示范围 D.程序大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拟内存的知识点,虚拟内存是操作系统用来在逻辑上扩充内存的技术,考生需要了解其原理。
虚拟内存的定义:系统为进程提供一个比物理内存大得多的虚拟存储空间,逻辑空间大小不受物理内存大小的限制。逻辑空间的容量由系统的有效地址长度决定。假设地址长度为32字节,按字节寻址,则逻辑空间(虚存空间)大小为2的32次幂个字节。 虚拟存储器的基本特征是:
虚拟扩充,即不是物理上而是逻辑上扩充了内存容量;
部分装入,即每个作业不是全部一次性地装入内存,而是只装入一部分; 离散分配,即不必占用连续的内存空间,而是\见缝插针\;
多次对换,即所需的全部程序和数据要分成多次调入内存。
虚拟存储器的容量主要受到指令中表示地址的字长和外存的容量的限制。
●软件语言是用于书写计算机软件的语言。它主要包括需求定义语言、 (45) 、 (46) 、程序设计语言以及 (47) 等,适用于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是数据成分、运算成分、控制成分以及 (48) 。程序设计语言有多种分类法,例如,按成分性质分,有顺序语言,并发语言,并行语言, (49)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