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 五 年 级 上 册
《土壤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准确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难点: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层。
三、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筷子、一杯水、一个放大镜、一张记录表、纸等。
教师准备:土壤沉积分层的样本、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1、看图片引出本课要理解的物质——土壤。 2、根据平时的观察,猜测一下土壤中有什么? 3、设疑:真相会和同学们所说的一样吗? 4、揭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1、小组活动:观察土壤
(1)观察新鲜、干燥的两份土壤并记录观察结果。 (2)汇报小组结论,教师给予评价。 2、土壤的沉积实验。 (1)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2)学生按步骤实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 (3)汇报实验结果。
3、讲解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
4、出示土壤剖面图,明确自然界中的土壤也是分层的,让同学知道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5、小结土壤的成分。(板书) (三)土壤和生命
看图片,说一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延伸
1、理解土壤的重要性,懂得保护土壤。
2、为了防止我们的土壤资源流失,课后该如何处理桌上的土壤呢?
六、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沙、小石子、黏土
土壤成分
水、空气
腐殖质、盐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