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对应学生用书p193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较为常见的题型,命题者提供多首(多为两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在选择题和简答题中都有体现。从语料选择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单首诗歌课内外比较鉴赏。这类题选择一首课外诗词语料,设题时,选择一个考点与考生课内学过的诗词语料进行比较阅读。近几年以这种题型为主。二是两首课外诗词的比较鉴赏。这类题两个语料都来自课外,命题者选定考点进行命题考查。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设题上基本是遵循“寻同求异,辨同析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把握住比较鉴赏的方法——用“相同”
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之法。
诗歌形象比较
诗歌形象的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中对同一形象(意象)的比较,其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主要是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形象作用异同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一种道经的名称。
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对照分
1
①
②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比较鉴赏。意境是诗歌景物和情感相互融合而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境界。因此对比分析时,要将景物和情感进行一一对照。首先要将《归园田居(其一)》中与“家住苍烟落照间”相对应的诗句找出来,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它们都提到了“烟”。这两首诗词都营造了优美、纯净、宁静、恬淡的环境,表达的情感都是喜爱惬意的。
[答案]“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自己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苍烟”如青烟,“落照”虽没有出现颜色,但其中暗含色彩,都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处的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了鲜明的对比。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过石头城 [唐]张祜
累累墟墓葬西原,六代同归蔓草根。 唯是岁华流尽处,石头城下水千痕。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张诗由眼前看到的累累坟墓的景象想到六代石头城的繁华;刘诗由眼前看到的长满杂草的景象想到以前繁华的吴宫。
B.这两首诗都写到“草”:张诗中把草当作历史的见证,表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刘诗中借杂草的茂盛,来突出诗人对台城吴宫当下荒凉破旧的感伤。
C.这两首诗尾句都是以景结情,刘诗通过“明月”“雁声”两个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
D.这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内容上都写石头城的破败荒凉,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情感上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A项,两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都是实写;C项,“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赋予原本给人
2
凄清之感的石头城以美好的景象,让诗人聊以安慰”说法错误;D项,“手法上都是用典、借古讽今”说法错误。
[答案]B
(2)这两首诗都借“水”抒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两首诗中水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结合全诗揣摩两位诗人通过“水”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不同:张诗中写出水的“多”和“延绵”,以石头城下水的无情表现诗人的感慨之多之悠长。刘诗中写出水的“冷”和“朦胧”,通过描写石头城凄清夜景中流水的寂静,表现了诗人的感伤之深之无奈。
相同:都衬托出石头城的破败荒凉,表现出对历史繁华不再的伤感。
诗歌语言比较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悲壮慷慨等。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为“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语言比较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比较时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④
②
③
①
3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的“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表达效果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本诗中,不管用哪两个字,都能表达诗人杀敌报国之心。答题时一定要先亮明观点,然后作具体分析。
[答案](观点一)“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诗人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诗人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诗人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答案]“雁引愁心去”更妙。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与后面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而“雁别秋江去”则无此效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