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性,故错误。D.Na2CO3溶液也可以用来吸收SO2,故正确。
(2)SO2的漂白属于化合型漂白,加热释放SO2,恢复红色;冷却后,温度降低,SO2重新溶于品红溶液,继续漂白品红,溶液颜色变浅。
答案:(1)ABD
(2)SO2遇品红生成不稳定无色物质,受热释放SO2,溶液恢复红色;温度降低,SO2在品红溶液中溶解度增大,溶液颜色变浅
(1)CO2中的碳元素处于最高价,因而只具有氧化性(CO2―→CO,CO2―→C)。SO2中的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因而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因此除去CO2中的SO2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中,也可通入饱和的NaHCO3溶液(H2SO3的酸性大于H2CO3)。
(2)因SO2造成的褪色现象分类归纳
酸性: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SO2?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 ??还原性:使氯水、溴水、碘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3)熟记中学化学中的四大还原性离子 还原性:S>SO3>I>Fe ①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
②易被KMnO4(H)、HNO3、溴水、氯水、Fe(还原成Fe)等氧化。 ③SO2、H2SO3、Na2SO3均有较强的还原性,且还原性:SO3>H2SO3>SO2。 ④H2S、HS、S均有很强的还原性。 题组二 浓硫酸的特性
4.某同学设想用如图装置来验证浓硫酸的某些性质,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实验 目的 实验 装置 A 吸水性 B 脱水性 C 溶解放热 D 强氧化性 -
2-
2-
+
3+
2+
2-
2-
-
2+
解析:选D。A项中由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故玻璃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不断地被浓硫酸吸收,导致左侧烧杯中的水不断挥发,最后左侧烧杯内的液体量明显少于右侧烧杯内的液体量;B项中滤纸沾上浓硫酸后,很快会因脱水而变黑;C项中浓硫酸滴到小试管内的水中,放出的热量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面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D项中因常温下铜片与浓硫酸不反应,无法判断浓硫酸是否表现出强氧化性。
5.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炼油、冶金、染料等工业中。硫酸的性质是
- 9 -
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脱水性实验教材中有如下操作:取20 g蔗糖置于200 mL烧杯中,加2 mL水,搅拌均匀。再加入20 mL 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静置。实验中,产生大量含SO2、CO2的混合气体。写出产生该混合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学生改进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装置如图),实验准备就绪后,加入浓硫酸,迅速搅拌后用去底可乐瓶罩上,观察现象。除看到烧杯中白色蔗糖颜色变深,体积膨胀,有气体产生外,还可看到哪些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中,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有学生为了确定浓硫酸使蔗糖脱水过程中产生SO2、CO2气体,请选用上述装置(可重复使用)设计实验,将它们的编号填入方框,并将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填入括号内。
解析:(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蔗糖脱水炭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黑色的碳与热的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CO2和SO2气体,据此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1)中的反应即可对有关现象做出判断,关键是要考虑全面,描述准确。 (4)检验SO2常用品红溶液,检验CO2常用澄清石灰水,但由于SO2和石灰水反应的现象和CO2一样,所以应先用品红溶液检验SO2的存在,然后除去SO2后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对应装置都应选用洗气瓶。
△
答案:(1)C+2H2SO4(浓)=====2SO2↑+CO2↑+2H2O
(2)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可乐瓶中液面稍上升,气球先膨胀,后又逐渐变瘪 (3)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4)B C C C 品红溶液 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品红溶液(或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澄清石灰水
- 10 -
1.理清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的区别
(1)吸水性:浓硫酸能吸收物质中游离的水,可用作干燥剂。 (2)脱水性:浓硫酸可将有机物中的H、O以2∶1的比例脱去。 2.注意“量变”引起的“质变”
在理解浓硫酸与铜、锌、铁、铝以及与碳、硫等反应时,要动态地看待反应过程,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开始是浓硫酸,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最后变成了稀硫酸,稀硫酸与铜不反应。而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与浓硫酸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还原产物则由二氧化硫变成氢气。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学生用书P34]
1.树立物质转化思想 (1)理清知识主线
-3
0
+1
+2
+4
+5
NH3―→N2―→N2O―→NO―→NO2―→HNO3
(2)形成网络构建
2.扫除易忘知识盲点
(1)NO只能用排水法或气囊法收集。
(2)在NO2或NO与O2通入水的计算中常用到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两个方程式。
(3)浓HNO3显黄色是因为溶有NO2,而工业上制备的盐酸显黄色,是因为溶有Fe。 (4)硝酸、浓H2SO4、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性酸,其中HNO3、HClO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5)强氧化性酸(如HNO3、浓H2SO4)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金属和浓HNO3反应一般生成NO2,而金属和稀HNO3反应一般生成NO。
(6)实验室制备NH3,除了用Ca(OH)2和NH4Cl反应外,还可用浓氨水的分解(加NaOH固体或CaO)制取,而检验NH4需用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以确定NH4的存在。
(7)收集NH3时,把一团干燥的棉花放在试管口,以防止与空气对流;收集完毕,尾气处理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以吸收NH3。
(8)铜与浓HNO3反应在试管内就能看到红棕色的NO2,而与稀HNO3反应时需在试管口才能
+
+
3+
- 11 -
看到红棕色气体。
(9)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有白烟生成,常用于HCl和NH3的相互检验。
(10)NH3、HCl、SO2、NO2可用水进行喷泉实验,水中溶解度小的气体可用其他溶剂(如CO2
和NaOH溶液)进行喷泉实验。
题组一 氮气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B.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
C.常温下,N2既能与O2反应又能与H2反应 D.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NO、CO和N2 答案:B
2.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
解析:选A。A.N2→NH3过程中氮元素由0价变为-3价,被还原。B.工业合成氨的过程属于人工固氮。C.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利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尿素;而含氮的有机放电
物也可以直接分解为无机物。D.雷电发生时涉及的反应有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HNO3进入土壤,与矿物质结合成硝酸盐;豆科植物也可以将N2合成氮肥,生物体内含有C元素,所以碳、氢、氧三种元素都参加了氮循环。
题组二 氨及硝酸的性质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B.NH3遇到挥发性强酸就能产生白烟
- 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