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炎症细胞的种类: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嗜酸性细胞、 嗜碱性细胞、肥大细胞 2、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类型
根据渗出物的成份划分: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
(1)、浆液性炎症
概念:以浆液渗出为主
好发:浆膜、粘膜、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等处 (2)、纤维素性炎:
概念: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 好发:于粘膜、浆膜和肺脏。
病变特点: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 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如咽白喉的假膜牢固附着于粘膜面不易脱落; 而气管白喉的假膜较薄而浅在、易脱落→窒息、危及生命。绒毛心---发生在 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随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 (3)、化脓性炎
概念: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主要类型:
(1)表面化脓和积脓
浆膜或黏膜的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 脓液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内积聚→积脓 empyema (2)蜂窝织炎
疏松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间、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3)脓肿
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特征:组织发生溶解坏死,、脓腔形成
由金葡菌→→产生毒素、血浆凝固酶→→组织坏死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出酶液 化坏死组织、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炎症病变较局限,形成脓腔。
(4)、出血性炎症——炎症时由于血管的损害特别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3、急性炎症的结局 ?1.愈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
菌血症 毒血症 败血症 脓毒血症 9
细菌 + — + + 毒素 — + + + 化脓菌 — — — +
三、慢性炎症
1. 一般性炎症:?炎症息肉 ?炎症假瘤 2.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概念: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可分为异物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其主要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第十章 肿瘤
一、肿瘤
1、肿瘤的概念、形态
(1)、肿瘤——机体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 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组织形态 实质:由肿瘤细胞构成,是肿瘤的特异性成分。
间质:一般由纤维组织和血管组成,对肿瘤实质起着支持和营养作用。
(3)、常见大体形态及生长方式:息肉状、乳头状、结节状、分叶状、囊状、侵润性、 溃疡状伴侵润。 2、肿瘤的异型性
(1)、异型性:指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 肿瘤的异型性越大,表示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恶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3、生长方式:
A、膨胀性生长,是良性肿瘤典型的生长方式,肿瘤常呈结节状,与周围界限 分界清楚,手术易完整切除,不易复发,对器官影响主要是压迫和阻塞。 B、侵润性生长,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生长方式。
C、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腔面的良恶性肿瘤均可呈外生 性生长。 4、扩散
A、局部侵润(直接蔓延):指恶性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连续性的侵润生长,破坏邻近的 组织、器官。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 B、转移
含义: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 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转移途径:A、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淋巴结内转移癌,首先出现在左边缘窦)
B、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最常见的是肺 ,其次是肝、骨。
因此,肺、肝、骨的影像学检查,对了解恶性肿瘤是否发生血道转移十分必要。(在远处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可作为血道转移的可靠依据)
10
C、种植性转移:指发生于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
5、癌于肉瘤的区别(详见138页):A、癌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经淋巴道转移。 B、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血道转移。 6、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A、局部压迫和阻塞:是良性肿瘤对机体最主要影响。 B、继发性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C、激素增多症状。
恶性肿瘤:A、继发性改变:出血、穿孔、感染及病理性骨折。 B、疼痛:肿瘤可压迫、侵润局部神经而引起顽固性疼痛。
C、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乏力,严重贫血,全身衰竭,常致患者死亡(恶 病质通常见于艾滋病、恶性肿瘤、结核病、严重营养不良,肌萎缩等)。 D、副肿瘤综合症。 7、恶性肿瘤重要死因: B、器官衰竭。
C、梗死:最常见的梗死部位是肺和心。
D、出血:致命性出血常发生在胃肠道和脑,也可见于肺和腹腔。 E、癌病。
8、良恶性肿瘤区别(详见课本127页)。
记忆口诀:分化不好生长快,侵润转移加破坏,常有继发和复发,恶性肿瘤就是它。 9、癌前疾病:
A、含义: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的可能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B、几种常见的癌前疾病:粘膜白斑、慢性子宫颈糜烂、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病、结肠息肉 状腺瘤、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等。
10、早期癌:A、原位癌:指当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侵润者。 是一种最早期的癌。 B、早期侵润癌。
二、常见肿瘤举例 1、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1)、乳头状瘤,呈外生性生长,其发生于Hpv感染有关。 (2)、腺瘤,由腺体、导管或分泌上皮的良性肿瘤。 2、恶性上皮肿瘤: (1)、鳞状细胞癌。
(2)、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此癌几乎不发生转移,好发部位,眼睑。 (3)、移行细胞癌,好发于膀胱三角。
11
A、感染:最常见的致命性感染是肺炎、败血症和腹膜炎。
(4)、腺癌、
3、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1)、脂肪瘤,常见于背、肩、颈、四肢。 (2)、血管瘤(脉管瘤),无包膜,呈侵润性生长。 (3)、平滑肌瘤,最多见于子宫,其次是胃肠道。 (4)、骨瘤,好发于头面骨和颌骨,也可累及四肢。 (5)、软骨瘤。
4、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1)、纤维肉瘤。 (2)、脂肪肉瘤。
(3)、横纹肌肉瘤,见于10岁以下婴幼儿和儿童,好发部位是鼻腔、眼眶、泌尿生殖道等腔道器官。 (4)、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及胃肠道,易经血道转移。
(5)、骨肉瘤,骨最常见于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青少年,病理性骨折是诊断骨肉瘤的主要依据。 5、区分单纯癌、硬癌、髓样癌
单纯癌:癌组织与间质比例大致相当。 硬 癌:以间质为主,癌组织少。 髓样癌:以癌组织为主,间质少。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
(1)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灶状纤维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为特征, 致使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组织、器官的缺血性病变。
(2)病因:?可控性因素:a,高脂血症 b,高血压 c,吸烟 d,继发性高脂血症疾病
e,其他因素,如饮食、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心理负担重,压力大等。 ?不可控因素:A,遗传 B,年龄 C,性别
(3)基本病理变化:①脂纹(脂斑):动脉内膜面可见黄色针头帽大小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
②纤维斑块:内膜面可见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的斑块,初为淡黄色、
灰黄色,后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增多及玻璃样变呈瓷白色,状如凝固的蜡烛。 ③粥样斑块
④继发性病变:1,斑块内出血 2,斑块破裂 3,血栓形成 4,斑块钙化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