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人教课标版数学第十册第33页至34页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练习
1.练习六第1题。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以上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前面的面积。
3.练习六第2题第(1)题。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指出一个长方体右侧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
4.练习六第2题第(2)题。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指出一个长方体上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最后指名说出算式并进行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并按照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那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并按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问题:
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正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教学例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1的题和图。
(2)指定学生读题,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什么?(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让学生将刚才展开的长方体再折回原状,并按照例题的数字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注明长0.7米、宽0.5米、高0.4米。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中有哪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4)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34页例1,边观察长方体边思考,然后在课本上填写。 (5)订正计算结果。先依次订正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的长、宽及面积是多少,再订正长方体的表面积。着重提问:每一步连乘表示什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下: 0.7× 0.5× 2 + 0.7× 0.4× 2 + 0.5× 0.4× 2 上、下两面 前、后两面 左、右两面 面积的和 面积的和 面积的和
(6)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做做看。独立解答后,集体讨论进行订正。着重讨论为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7×0.5+0.7×0.4+0.5×0.4)×2 上面 前面 左面 面积 面积 面积
(7)引导学生比较后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前、后面的面积和,以及左、右面的面积和,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上2。)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第二个式子更简便些。 (8)小结:
从上面的计算中看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就容易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先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共同订正,提问:“先找哪组面?再找哪一组面?最后找哪一组面?”然后再让学生解答出来。学生完成书上“做一做”的题目后,还可以测量自带的火柴盒的长、宽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 四、课堂小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第33~34页。
2.在练习本上做练习六第3题和第5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