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教材208-213页)
答: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这在于,第一,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能够物化为先进的劳动工具。第二,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第三,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第四,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
⑵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表述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的公式已由科学—技术—生产转化为科学→技术→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是根据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力地贯彻和实施
7、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为什么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P63 / P62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二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层建筑虽然被经济基础决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但是,上层建筑一旦建构起来,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种服务表现为:
首先,上层建筑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其他经济关系;
其次,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
再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便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便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我国经济基础正在发生着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其核心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就要求整个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相应地进行改革。第一,我国过去的政治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弊端是:机构臃肿,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统得过死,从而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容易滋长官僚主义、腐败和不正之风等等。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第二,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11、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P63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在于他们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其次,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再次,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
第四章
辨析题
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此观点错误。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此观点正确。
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6、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此观点正确。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此观点正确。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2)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然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第五章
1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2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没了 错。
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这只资本家们改变了像当初那种增加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和工人进行正面暴力的冲突,赤裸裸的压榨剥削。当前的资本家聪明了,他们用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这种方式只能从管理层面上认为工人成为了主人,工人在管理上有了话语权,这种情况更能够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资本家们把剥削和压榨变成了这种缓和平静的方式,但控股权永远仍是在那些资产阶级手中,他们分给工人的股资相当少,而换来的利益却是丰厚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没没,资产阶级的目标便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无产阶级便是他们剥削的对象,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只要这两个阶级还存在它们之间的矛盾便不会没,只是通过雇员拥有股票,工人成为股东这种方式使得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暂时缓和,两个阶级暂时全部能满足自己的要,资本家实现了利益的扩大,无产阶级在生活水平上有了一定的增加,
生活相对较为稳定,但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会没,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家们对于利益的追求,无产阶级要求 平等,要求生活质量的增加,他们之间矛盾必然会突显出来。。
3.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 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4垄断价格的出现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5二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表明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 (1)垄断资产阶级通过积极推行福利政策来缓解阶级矛盾。实际上,多项社会福利的支出,归根结底还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减轻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程度,却起到了蒙骗广大劳动人民的作用。(2)垄断资产阶级还打着“资本民主化”和“人民资本主义”的旗号,发放小额股票,鼓励工人购买股票,以此宣扬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实际上,工人手中持有少量股票并不意味着工人掌握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也没有改变工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企业大权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大资本家把持。无论从全社会角度看,还是从企业内部看,垄断资产阶级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6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因而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当世界上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也要经历复杂的斗争,并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一切都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长期性。 (3)总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