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的未来收入有保障,哪怕是长期放款,通过分期付款方式,银行也可以接受;如果一项投资的未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放款,也有发生坏帐和到期不能收回的危险。因此,银行除了发放短期贷款,经营短期证券作为银行资产流动的第二准备外,还可以对一些未来收入有保证的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
3. 积极作用
①深入了对资产流动性的认识。
②为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促进了贷款形式的多样化,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从传统的商业性、生产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从而促进了消费品和消费市场的发展。
4. 缺陷
①它把资产经营完全建筑在银行自己的预测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可靠性。 ②在资产期限过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增加。
总结:以上三种理论都是资产理论,主要的着眼点是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但各有侧重。 商业性贷款理论是通过短期放款来保持流动性;转移理论是通过金融资产的转移来保持流动性;收入理论是从放款投资的健全性来保持流动性。
这三种理论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推动着资产业务的不断发展。
二、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广义的负债管理包括从存款人和其他借款人手中获得资金并调整负债组合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负债管理是指银行主动到金融市场寻找资金来源特别是用短期负债的手段来满足经济中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银行盈利的管理方法。
(一)存款理论 1. 背景
盛行于银行经营战略被置于资产管理方面的时期。 2. 基本思想
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而银行在取得存款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了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运用必须限制在存款的稳定的沉淀额度之内。强调依照客户意愿组织存款,按照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状况安排贷款,参考贷款的收益来支付存款利息。因此,不赞成盲目发展存款和贷款,不赞成冒险谋取利润和支付代价。主要特征——稳健性或保守倾向。
3. 缺陷
没有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资金来源方面的能动性。 (二)主动负债理论
历史背景:本世纪60年代,银行存款来源相对减少,而对银行的资金需求大量增加,银行不得不采取新的措施筹集更多资金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时银行借入资金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借入短期资金来弥补提取的存款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二是借入资金应付增加的贷款需求以扩大银行的业务规模和新增的流动性需求。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两种主动负债理论。 1. 购买理论
背景:60年代通货膨胀,继而滞胀并发的年代。标志着银行经营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基本思想:银行对负债并非完全被动或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采取主动策略,主动地负债,主动地购买外界资金变消极的付息负债为积极的购买负债,变被动的吸收存款观念为主动的举借外债观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银行主动负债可扩大银行吸收负债资金的范围。除了一般公众,还可扩大到同业机构、央行、国际货币市场等。
②可以克服银行资产业务受制于存款数量的局面,获取更大利润。
③可更加有效地增强银行的流动性。一举改变了单靠资产管理来解决银行流动性的局面。 ④可用变相高息方式吸收资金。
积极作用:使银行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资金,推动信用扩大和经济增长,增强银行竞争力。
缺陷:过度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盲目竞争,加重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通常不为宏观金融管理机构所倡导。
2. 销售理论
背景:80年代出现的一种负债管理理论。它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竞争与金融危机日益加深条件下的产物。
基本思想: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客户的需要,努力推销这些产品,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
与购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单纯地着眼于资金,而是立足于服务,立足于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为范围广泛的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
内容主要包括:
①围绕着客户的需要来设计服务;根据不同客户设计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 ②改进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比如完善服务态度,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
③销售要贯穿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例如:应考虑适当利用贷款或投资手段的配合来吸收资金的目的。
销售理论给银行负债管理注入了现代企业行销思想,反映了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的彼此竞争和相互渗透,标志着金融机构正朝着功能多样化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无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论,在保持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的均衡性,都有一定的偏向性。资产管理:过分偏重流动性,牺牲盈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进取精神。负债管理:能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之间的矛盾,但需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经营风险。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其基本思想为:
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才能实现经营总方针的要求。这种理论又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将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加以对照,对应地进行分析并根据银行经营条件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诸方面的搭配,以贯彻经营总方针。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方法是商业银行对其资产负债业务规模和结构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操作技术。这类操作技术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各种操作技术应结合银行内外具体条件灵活运用。
一、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方法
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综合性管理,它体现了银行总体管理的思想。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上主要采取资产管理的方法。 (一)资金库法(Pool-of-funds Approach) 此方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到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后才普遍运用。此主导思想是以保证安全为主,以盈利为辅。同时活期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例如:1935年—1955年,美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一直占其存款总额的75%左右。
资金库法是将银行各种资金汇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在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上依次分配资金。分配的顺序为:(1)流动性资产;(2)贷款;(3)收益投资。
资金库法的缺陷:
1.未考虑资金来源的构成因具有不同流动性要求而对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2.为资产安排顺序提供了原则,但未从定量的角度提出具体配置方法。主要依靠经验。
(二)资金分配方法(The Funds Allocation Approach)
西方国家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繁荣,使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增长快于活期存款,从而应付提存的流动性减少,资金分配方法应运而生。
这种方法承认不同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流动性要求,银行可以根据各种资金来源的法定准备金要求和流动性要求进行资产分配,使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期限对称方法。
资金分配方法的优点:
它通过对称原则来确定各种资金来源应保持的流动性的合理比重,从而减少了银行对现金资产和短期证券的持有,提高了银行收益资产的比重。
资金分配方法的缺陷:
1.使活期存款中一部分长期稳定余额得不到有效利用。 2.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定量标准。
二、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基本思想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资产增长,银行可以从市场借入资金来扩大贷款规模,满足信贷需求。
(一)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Reserve Position Liability Management)
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是指利用购入期限很短的资金来满足短期流动性的需要,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的贷款需求。
(A)最初概念上的资产负债表
资 产 负债和净值 一线准备 存 款 二线准备 贷 款 资本帐户 投 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