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高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2:27: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故选:B.

点评: 本题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重在考查细胞呼吸过程、条件、原料及产物及实验分析能力,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15.(2分)绵羊基因型为HH有角;hh无角;Hh的母羊无角,公羊有角.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 B. 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 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 D. 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基因型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表现型 基因型(公羊) 基因型(母羊) 有角 HH、Hh HH 无角 hh Hh、hh

解答: 解:A、双亲无角,如果母本是Hh,则子代雄性个体中会出现有角,A错误; B、双亲有角,如果父本是Hh,母本是HH,则子代中雌性个体Hh会出现无角,B错误; C、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雄性个体中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3:1,雌性个体中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3,所以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C正确;

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在减数分裂过程,等位基因Hh发生分离,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但所涉及的表现型有别于常例,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分离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分)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纯合的结三角形果实荠菜和纯合的结卵圆形果实荠菜杂交,F1全部结三角形果实,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结三角形果实植株:结卵圆形果实植株=15: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对F1测交,子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B. 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纯合的结三角形果实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 D. 结卵圆形果实荠菜自交,子代植株全结卵圆形果实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意:F2中三角形:卵圆形=15:1,而15:1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可以推知,P:AABB×aabb→F1:AaBb→F2 9A_B_:3aaB_:3A_bb:1aabb=(9:3:3)三角形:1卵圆形=15: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AaBb:aaBb:Aabb):aabb=(1:1:1):1=3:1.

解答: 解:A、由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结三角形果实植株:结卵圆形果实植株=15:1,可知卵圆形果实为双隐性,F1为双杂合,所以F1测交子代比例为3:1,故A错误; B、由于15:1是9:3:3:1的变形,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B错误;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C、F2中纯合子一共四种,其中卵圆形是纯合子,所以结三角形果实的纯合子有三种,故C错误;

D、卵圆形为双隐性,自交子代全是卵圆形,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7.(2分)若图1、图2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信号从细胞c传递到d的速度比从细胞a传递到b的快 B. 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使其激素分泌增加 C. 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只与图1有关 D. 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由图可知,图1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体液调节过程,图2表示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神经调节过程.

解答: 解:A、神经调节速度比体液调节速度快,A正确;

B、如细胞a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细胞b,细胞b主要是肝脏细胞,不能分泌激素,B错误;

C、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过程还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所以人体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与图1和图2都有关系,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成传导,在神经元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给细胞d,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间信息交流,考查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18.(2分)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 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C. 耐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 D. 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据此答题.

解答: 解:A、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使细菌获得耐药性,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B错误; C、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使耐药性增强,C正确;

D、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不耐药性基因频率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细菌耐药性为背景,考查生物进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耐药菌是基因突变形成的,抗生素只能其进行选择. 19.(2分)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B. 突变、基因重组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C. 共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的过程 D.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隔离与新物种的形成是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的形成必须有生殖隔离的形成,因此,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共同进化,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物种的概念及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共同进化的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2分)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①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B. 图②表示交叉互换,不会发生在细菌细胞中 C. 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或重复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属于交叉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易位; 图③为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图①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图②的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但细菌中DNA和蛋白质没有相互结合,不存在染色体,B错误;

C、图③的碱基对发生缺失,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上面的一条染色体比下面的长,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分)如图有关图甲和图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乙表示正在进行的某个生理过程,则可能是图甲中a过程 B. 图乙中①②③表示一个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C. RNA聚合酶作用于c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 D. HIV(艾滋病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途径有d过程

考点: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 分析图甲: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程,c为翻译过程,d为逆转录过程,e为RNA分子复制过程.其中逆转录过程和RNA分子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分析图乙:①为磷酸,②为核糖,③为含氮碱基.

解答: 解:A、图乙中含有碱基U,可表示逆转录或RNA分子的复制过程,但不可能是图甲中a过程,A错误;

B、图乙中①②③不能表示一个鸟嘌呤核糖核苷酸,B错误; C、RNA聚合酶作用于b和e过程,不在核糖体上完成,C错误;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高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jgy97hb0t48fsd2ak2u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