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感作为心理缺陷
心理健康专家表示,对工作的过分认同是经济萧条时期焦虑和沮丧情绪大肆流行的众多原因之一。当然,担心自己失去房子或者无法找到新工作很可能是是触发这类情绪的更重要的因素。不过,与这些问题不同,自我认知是一个在个人解决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并不需要借助银行贷款或者求职运气等外力的推动。一个方法就是进行心理练习,改变生活方式,结识新朋友。不过,旨在改变自我毁灭性思维和行为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表明,工作往往可以带来长期的益处。
像药物一样,职业成功可以导致情绪高涨,而这种情绪很快会让人感到不可或缺。重新抓住这种感觉可能需要越来越大的努力,而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贪婪──正是人们对于高额奖金和战利品的不懈追求背后的驱动力。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精神病学专家、认知行为治疗领域的先导大卫.本斯(David Burns)在他1980年的著作《开心感觉》('Feeling Good')中即表示,“有了金钱、成功和名誉之后?? 你会发现,你需要越来越大剂量的“兴奋剂”才能保持情绪高涨。”
对于陷入此类情绪困境的人们来说,心理专家推荐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唤起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想一想那些简单的日子,那些没有你现在认为必不可少的事情的时光。李希博士对此解释道,拿我自己来说,我已经出版了很多著作,但是,当我回首过去,我并不觉得现在比读研究生的时候睡在地板上的床垫上来得更加快乐。
其它加剧自我成就感的因素包括与你想法类似的同事,他们可能都认为丰厚的奖金、医学的重大突破或者伟大的新闻报导是自我价值体现的唯一途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扩大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圈子,当然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对于坐在备受他人尊敬的职位上的人来说,他们主要担心的一点是一旦失去了现在的位子,他们可能会失去大家的尊重。心理治疗专家表示,成就非凡的人经常树立不利于自己的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会对失业者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却认为失业只会带给自己耻辱。
对于迈克尔.普拉克(Michael Precker)来说,失去地位本身还不如担心失去地位的恐惧来得可怕。普拉克先生原是《达拉斯晨报》(Dallas Morning News)的资深驻外记者和编辑,2006年他接受了报方的买断协议,现在在经营一家高端脱衣舞俱乐部。他说,我当时真的很想知道一旦切断这层关系── 《达拉斯晨报》的迈克尔.普拉克,我会怎么样。但是,一切都比我想象得要简单。我感觉很幸运。同样,现在担任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高级社区事务顾问的文斯科先生工作得也很开心。
为了不使自己过于将自我认知建立在职业地位之上,心理治疗专家建议,想想那些无法被轻易带走的品质──美德、正直、诚实和慷慨,并以此为荣。他们还建议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家人、朋友和社区上。当然,对工作的投入可以带来成功。
但是,心理治疗专家表示,通过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增加一些平衡因素通常会有助于而不是有损于工作表现。
史蒂夫.罗曼(Steve Roman)在亚利桑那州第一大银行担任公共关系总监,他担任这个职务长达18年;2000年,他被迫接受银行方面的买断协议,这个消息甚至上了当地报纸。他说,“这种关系的终结令人不安。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我是Bank One的史蒂夫.罗曼。”
如今,他在凤凰城的一家通信公司展开了新的职业生涯,虽然不大引人注目,但是更有成就感,因为他就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和所有人。史蒂夫.罗曼说,更加令人满足的是他的两个孩子给与他的地位。“我现在很喜欢说:我是凯尔.罗曼的爸爸。我是凯蒂.罗曼的爸爸。”
情商竞争力: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主要标尺之一。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而信心和自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础。 自我认同感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既是自己熟悉明白的,也和信赖的人们期待相符,又是面向将来的。
你可能有这样一种感觉,有一段时期你不能确定自己是谁,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往何处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并为此迷茫、徘徊甚至沮丧。这种没有重心、没有自我、没有方向的状态就是自我认同感缺失造成的。自我认同危机通常出现在青春期,但是许多中年人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快速的社会变化使人们容易丧失自我,出现认同危机。
除了向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寻问自己人生的方向、答案、信仰与价值之外,我们更为重要的是要鼓起勇气来发掘自我核心,并学习如何利用内在力量来生活。不要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出卖自己,导致自己变成别人思想的产物,与真正的自我背道而驰。我们需要学会单独地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必须自行决定所要过的生活。如果自己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活,无法给自己快乐,又怎么能期望他人因我们的相伴而产生充实的感受呢?在我们与别人建立稳固的关系以前,必须先和自己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在我们喜欢别人之前,必须首先喜欢上自己。
心理学家奥克斯和普拉格编制了一个自我认同感量表,你可以测验一下自己,看一看这些问题是否符合你的情况,根据下列标准给自己打分:1=完全不符合,2=偶尔符合,或者基本不符合,3=比较符合,4=非常符合。
1.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 2.别人总是改变他们对我的看法 3.我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4.我不能肯定某些东西在道义上是否正确 5.大多数人对我是哪类人的看法一致 6.我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适合我 7.我的价值为他人所承认
8.当周围没有熟人时,我感到能更自由地成为真正的我自己 9.我感到自己生活中所做的事并不真正值得
10.我感到我对我生活的集体适应良好 11.我为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感到骄傲
12.人们对我的看法与我对自己的看法差别很大 13.我感到被忽略 14.人们好像不接纳我
15.我改变了自己想要从生活得到什么的想法 16.我不太清楚别人怎么看我 17.我对自己的感觉改变了
18.我感到自己是为了功利的考虑而行动或做事 19.我为自己是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一分子感到骄傲
记分时,先将(1)、(2)、(4)、(8)、(9)、(12)、(13)、(14)、(15)、(16)、(17)、(18)题的回答结果转换一下,如选择的是1,就打4分;选择2,打3分;选择3,打2分;选择4打1分。其他问题则保持不变。然后把19个问题的得分相加。
奥克斯(Ochse)和普拉格(Plug)曾编制过自我认同感量表,用来测试个体是否通过了艾利克森所阐释的自我认同危机, 并对南部非洲l5—6O岁的人施测。他们的平均得分在56— 58分之间,标准差在7— 8之问。明显高于此分的人,说明他己形成很好的自我认同感,明显低于此分,则说明他的自我认同感还处于正在形成中。
情商的根本在于关怀自己,关心他人。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真正的悦纳自己,也才能真正的悦纳他人。你知道自己是谁了吗?你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目标了吗?你切实的喜欢上自己了吗?
专家提醒: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8:06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来源: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
孩子对自己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和对自己发展的要求。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的心理专家对记者说,适当的表扬对于孩子自尊、自信
和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实例:
上小学的小敏总是觉得爸爸很严厉,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有一次,小敏因为马虎做错了一道数学题,爸爸就要求她把所有的数学作业重新做十遍,为的就是让小敏记住教训,避免下次再犯。还有一次,小敏考试得了95分,高高兴兴地跑回家告诉爸爸,没想到爸爸
不但没有表扬她,反而说:“为什么还差5分?怎么没得100?”
小敏觉得很难过,尤其是当看到好朋友芳芳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时,更是羡慕不已,她不明白,为什么芳芳没有她的表现好都能够得到夸奖,而自己却只能受责备。小敏整天闷闷不乐,在班里也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考试过分紧张,老师感觉小敏的情绪不太好,所以就找到她谈心。当老师把小敏最近的表现以及她的想法和感觉告诉小敏爸
爸时,小敏爸爸吃了一惊。他一直认为对孩子要求一定要严格,如果从小不严格,长大后就
会没有规矩。学习也是如此,小学的基础没打好会影响今后的更好发展。
小敏爸爸的想法并没有错,规则确实需要从小建立,学习习惯也需要从小养成。但是如何建立和养成,严厉苛责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同和肯定,孩子更是如此,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好的推动力。当孩子的良好行为被肯定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再次表现这些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好孩子都是被夸出来的”。家长的赞扬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认同和接纳,这不但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还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孩子的不足,过度赞扬同样可能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所谓“赏罚分明”,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就应该肯定,做得不足的地方需要家长
指出并帮助孩子改进。
在上述事例中,小敏爸爸的初衷显然是好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被孩子理解。从小养成规矩和习惯的确重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也许并不是简单说教,更重要的是
教会他们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行为与外界的评价,这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
所谓自我认同,即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成长期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外界反馈存在密切联系,因为此时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客观评判的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他们对自己行为判断的重要标准就是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最亲近的人的评价,比如父母。经常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喜爱的,反之,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批评,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不被喜欢的,进而导致自卑、怯懦、退缩等心理行为问题。因此,
适当的表扬对于孩子自尊、自信和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自我认同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帮助孩子做到自我认同,应成为教育过程中格外注意的方面。生活即教育,一个人的成长与其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除家庭外,社会、学校、班集体,都是学生每天接触的环境,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起来,中小学生心理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
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关于情商
研究数据显示,在社会人群中,80%以上的人智商在90-140之间,也就是说,80%的大多数人的智商基本上处在社会平均智商之中,那么,为什么智商基本相同的人们,却在人生中走出了不同的轨迹?有的快乐幸福,有的痛苦沮丧;有的不断成功,有的屡屡受挫?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沟通交往、合作共赢等方面的品质。心理学家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