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的家庭教育已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这是时代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在这项系统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但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三种教育形态中的占据主导地位,无论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搞好配合工作,才能使教育这一项系统工程得以顺利的实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影响的地方,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最深刻、最牢固,它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二、父母和子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孩子总是把父母看着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孩子的心灵上起着决定作用,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 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人们常说“孩子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一堂生动的课、一次严厉的谈话要深刻得多。
我国流传着许多家庭教育的佳话,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以及“养不教,父之过”的格言,都是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孩子入学时已经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思想和行为习惯,随着学校教育的进行,家庭教育还不断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协助和补充学校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
那么,现代家长如何根据学校的要求和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呢?
一、了解孩子正在学习的知识内容。
既然学校教育是主导,那么,家长就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了解孩子所处年级的课程内容。也可以说,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与孩子一起学习各科知识,做一个“陪读员”。
二、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都有贪玩、依赖性强的特征,如果家长不能给予正确引导,势必使孩子在学习上懒懒散散、没有计划,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制定学习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学习,做完作业后才允许去玩耍。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少,孩子在学校就完成了,家长要督促孩子复习和预习,或者给孩子补充一些习题,使孩子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孩子按时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维护学校的尊严和教师的威信,树立学校是“神圣殿堂”的思想。
学校是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可以使孩子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和适应社会的本领、技能。但随着素质教育新观念的不断确立、学生对升学和就业的新观念也确立起来,但是许多家长思想落后,使得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时间内要保持安静祥和的气氛,使孩子安心学习。现代的家庭娱乐中,以邻居好友搓麻将赌博最为普遍,如果孩子在在家,家长应尽量避免在家中赌博或外出应酬,因为未成年人的思想比较幼稚、可塑性强。不健康气氛既影响孩子的学习,又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健康心理,损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五、教育孩子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往、生存
杨振宁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比较多,而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缺乏同情心、性格怪僻、惟我独尊等等不利于团结合作的性格缺陷。因此家长要注意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他们的缺点,对症下药,采取有效办法,逐渐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形成良好的性格。
六、不能溺爱孩子,包庇孩子的错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的父母往往把自己小时候的苦难经历与现在的宽裕生活相比,不愿让孩子受一点苦,从而放纵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因此,父母要真正认识什么是爱
孩子、“溺爱孩子等于害孩子”的道理,满足孩子的要求时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能让孩子养成要什么给什么,连过分要求也得到满足的坏习惯。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条件,让他做一些小事,完成后再满足要求,有时甚至要给孩子一点挫折,让他知道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哲理。
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高中学生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作为家长,要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善于从现象探寻本质,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为孩子的思想把好舵。家长不可“只养不教”,简单的以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要求,把孩子送入了学校就万事大吉,要知道相对于物质需求,现在的孩子更渴望心灵上的理解与尊重。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家长任重而道远,平时应该多学习孩子的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性格纠正,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及宽容大度、乐观开朗的心理品质;适当进行挫折锻炼,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孩子的情商,使他们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从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还要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孩子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一件物品,父母不能主观武断地对待他,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及意见。对孩子的新想法采取欣赏的态度,支持他们去尝试,在与孩子的交谈及共同完成家务事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有一首诗说道:“用尊重陪伴孩子,他学会自尊;用责骂陪伴孩子,他学会自卑;用欣赏陪伴孩子,他学会自信;用宽容陪伴孩子,他学会大度。”可见,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家长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孩子更容易养成乐观精神,长大后,他就会笑对人生。
目前我校是寄宿制高中,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还要注意不要“5+2=0”(学生在学校周一至周五,这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周六、周日这两天在家所受到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也就是不要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冲突。对学校教育中好的东西, 家庭一定要积极配合,保持发扬孩子在学校学到的好东西。家长做好寄宿制学生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1、不可漠不关心,也不可事事关心。
不要以为孩子住在学校,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托付给学校和老师,就解放了自己。任何人的教育都不能代替父母的教育,家长应该经常打打电话聊聊天,了解孩子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进行适时的鼓励和引导。 2、对待周末回家的孩子,切不可因为开心而随意满足孩子的要求。 “距离产生美”,在亲子之间也成立。周末孩子回家,往往是家长盼望已久的事情。家长肯定都有这种感受,想做好吃的饭菜,想拉着孩子聊天,感觉怎么亲也亲不过来。这时候,对于孩子的要求,哪怕是不太合理的要求,家长往往答应的很爽快。事后才后悔当时意气用事。所以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要一时开心,就随口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3、对于青春期变得内向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多关注,避免孩子疏远家长,产生隔阂。
不少孩子由于寄宿,父母不在身边,加上本身性格内向,很容易慢慢与父母产生隔阂,变得无话可说。这时,父母一定不能着急,要经常和孩子分享家里的事,甚至如房子装修、添置家具、工资花费等,保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话题,唤起孩子的关注,同时,也多鼓励孩子讲讲学校的事。 4、对于孩子的抱怨和不满,家长不要大惊小怪。
很多家长一接到孩子的电话,说受委屈了,心立马就提起来了,恨不得立马跑到学校去。其实,不管是受到了老师的不公正待遇,还是和同学起了争端,都应该先了解情况再作判断。千万不要一听孩子的委屈,就找到学校,一副为孩子伸张正义的模样,那样的话,会让孩子永远长不大。
5、不要让学校里勤快的孩子,一回家就变成了“小皇帝”或“小公主”。
寄宿生在学校一般都可以培养起较好的自理能力,洗衣服、整理书桌等事情都不在话下。可是很多情况下,本来已经勤快的孩子,一回家可能又进入了衣来伸口、饭来张口的状态。家长错误地以为,孩子回家就该放松和休息,好像这样才能体现出家长的爱和家的温暖。其实不然,越是不让孩子动手,他对家里生活的参与越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的缺点。
总之,寄宿制高中的家长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彻底交给学校,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教育,努力配合学校教育,甚至努力超越学校教育。家长还一定要明白:无论怎样,学校教育都不能完全代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再好,依然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仍然大有可为。
一、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然后才能言传身教,教育孩子。
二、家庭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1、说服教育;2、赞赏激励; 3、榜样示范;4、营造氛围;5、心理疏导;6、习惯培养;7、体能锻炼;8、批评惩罚。
三、和孩子交朋友:1、倾听孩子诉说;2、学会欣赏孩子;3、与孩子心理换位、交换意见和看法;4、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
四、教育的艺术不仅仅局限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唤醒、激励和鼓舞。 五、要始终坚信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六、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七、家庭教育目标: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