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考考点梳理2014中考语文(重庆)阅读梳理:专题四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5:40: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年冬天,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然后思考这些事件和人物活动发生的背景——雪花飘飞;三要抓住能体现作者情感体验的句子,如“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 心生钦敬”“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等。

【针对练习】相关试题见第一百三十页《老槐树》第4小题。

5.文末画线句“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及评分】作者赞美雪花(1分),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3分)。 【思路归纳】解答此题时,一、要审准题意,题干中“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重点要分析文末 画线句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二、要和文章的主题情感联系起来。既要分析表层作用,更要分析深层作用。抓住句子中“我更愿意相信”便有赞美意味,再提炼“雪花”是“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雪花”是“温暖和希望的心灵”,说明作者既赞美了雪花,又赞美了雪花所寄托或象征的情感,即那些“温暖和希望的心灵”等。 【针对练习】相关试题见第一百二十八页《妈妈的沉默》第5小题和第一百二十九页《绿缘》第5小题。

考点四 文章线索

【方法指导】找准文章线索的方法:

1.从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入手。首先判断文章是写人叙事,或是写景抒情,还是小说;其次了解文章各部分大意,确定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 2.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3.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上入手。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会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4.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

考点五 理解文章主题情感

【方法指导】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分析一些带感情色彩的词,体会作者的感情。

2.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有的文章标题便揭示了文章蕴藏的感情。

3.从分析文章的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作者的感情。 4.从分析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往往与作者的感情密切相关。 5.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作者的感情。

原创题1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以“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为题目?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及评分】文章以“雪花”为线索,主要讲了发生在寒冷冬天里的,温暖人心,的故事,以“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为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2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思路归纳】解答此题时,一定要审准题意,“联系全文”说明要整体感知,抓住主要事件。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我们发现文章主要讲述了几件发生在寒冬里的温暖人心的事,如在风雪中卖冰糖葫芦的阿姨脸上暖暖的笑容,中年妇女抱起滑倒的孩子,乡亲们帮“我们”拖车等。这些事件都是围绕“雪花”这一线索来展开的。通过赞美雪花进而赞美那些给人心灵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作者以“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为题目,首先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交代;

其次,“雪花”一般都会让人联想到“寒冷”,这里却把“雪花”和“温暖”搭配,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针对练习】相关试题见第一百二十五页《没有发芽的种子》第1小题。

原创题2 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答案及评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答出修辞手法2分),把“飘舞的雪花”比作“舞动的精灵”,写出了雪花的生命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发生在雪花当中温暖的人和事的感动之情。(答出作者情感2分)

【思路归纳】此题是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仔细推敲其含义。显而易见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中说“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再结合前半句中“飘雪的日子”和“苍茫的洒落”,我们可以知道“舞动的精灵”在这里指的就是“飘舞的雪花”,作者把“雪花”比作“精灵”可见其对雪花的喜爱,在作者的眼里“雪花”是有生命的。 【针对练习】相关试题见第一百二十四页《雪一化就有路了》第3小题、第一百二十五页《别把我当陌生人》第3小题、第一百二十六页《背向大地的爱》第3小题。 考点六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方法指导】

1.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把握文章标题象征意义入手。理解象征手法的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 从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入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则是父亲的去世。

(3) 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切入。如《枣核》这一标题无疑是宣泄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感情出发点,亦即标题的含义。

(4) 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角度入手。如“《阿长与〈山海经〉》”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 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入手。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文章标题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① 交代文章内容;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 点明文章主旨;④ 交代行文线索;⑤ 标题具有象征意义。

考点七 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或效果

【方法指导】解答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更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什么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什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从用词的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什么”一词(等词), 写出了什么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3) 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 反问句,加强语气;④ 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什么什么句,表达了什么什么的作用。

(4) 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 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作用。② 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什么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什么

(5) 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有些语句根据所在的位置也有其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开头语句的作用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什么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什么作铺垫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一般的作用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 原创题3 第①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案及评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1分) 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1分)

【思路归纳】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文章开头写道:“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飘得越勤”,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寒冷的冬季”,后面又说:“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这里的“寒冷”和“美好”分别与文章题目中的“雪花”和“温暖”相照应,开篇点题。同时,也为后面叙述发生在冬天里的那些温暖人心的事做铺垫。 【针对练习】相关试题见第一百二十五页《别把我当陌生人》第4小题和第一百三十一页《大山行孝记》第5小题。

原创题4 “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这句话内涵丰富,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及评分】示例:“严寒”与“温暖”是语意双关,既有其表层含义,也有其深层意思:重点强调的是那些心地善良的人用他们的炽热之心,帮助、温暖了他人。生活中,那些默默无闻地给他人送去“雪中之炭”的热心人士最值得我们去歌颂,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也要船承发扬这种精神。 【思路归纳】作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先整体理解文本的主旨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内容(即“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分析其中能够引人深思的涵义。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皆因前七段中阐述的两个故事:雪天里那位挂满笑脸的中年妇女用自己的身子为一个孩子挡住了车子;雪夜里,与作者同行的一帮人,车子抛锚,多亏了那些憨厚的乡亲们帮忙,并让他们享受到热炕头。两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所以这里的严寒与温暖的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而作者列举极寒天气中的两件感人的事情都是为歌颂他们身上具有的那些高尚品质服务的,“温暖”不仅仅停留在了表层含义上,而更是一种美好品质带给旁人的温暖。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后,我们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阐释这种高尚品质对自己价值观的影响,从正面谈自己的理解、启示即可。 【针对练习】相关试题见第一百二十六页《没有发芽的种子》第5小题、第一百二十五页《别把我当陌生人》第5小题和《罗圈腿的小猎狗》第4小题。 考点八 文段的作用

【方法指导】语段的作用:

1.首段的作用:①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② 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还有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 结尾段,作用:内容上用来点题或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3) 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过渡语段适用的几种情况:表达方式发生转变,如由记叙到议论或由议论转为记叙等;记叙的方法发生转变,如顺叙与倒叙、顺叙与插叙衔接的位置等;在论述问题过程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换时。) (4) 其他语段作用:照应上文,与 前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 考点九 拓展延伸 【方法指导】这类试题 答题的具体步骤如下:

1.细读。这是答题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和写法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 见解。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3) 提炼。善于捕捉材料中的语言信息,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等做出正确判断。 (4) 表达。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要做到有创意地进行表述。 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一般来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1.第一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对什么什么的叙述;②本文由什么什么(某件事)写起,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或揭示了或批判了或赞美了或劝诫怎样的(某种思想道理)。

中考考点梳理2014中考语文(重庆)阅读梳理:专题四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kc4d5p65i17c1937453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