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现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点拨:A项“但”意为“只是”,今意为表转折的连词“但是”B项“虽”意思是“即使”;今意是“虽然”C项“走” 意为“跑”;令意是“行走” ) A、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B、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C、几欲先走 D、妇拍而呜之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中“但”是什么意思?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哪些词的意思和它相同?写出两个“只”的意思; 惟、独
5、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然后填空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同时发生的词语:(一时) (2)表示突然发生的词语:(忽,忽然)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的词语:(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的词语:(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的词语:(少顷 俄而 未几)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妇 抚 儿 乳,儿 含 乳 啼 (2)于 是 宾 客 无 不 变 色 离 席 7.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客人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的,认为妙极了)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们的神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种声音)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
(6)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他们)卷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跑了)
8.“犬吠”、“有鼠”写出了当时什么样的情景?(以动衬静,写出了当时因夜深而特别安静) 9.第2、3段描马的是口技表演者摹拟的声响场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中摹拟了哪些声音? 内容:(描摹了一家人由睡到醒、再由醒到睡的过程) 声音:(犬吠声、欠伸声、呓语声、儿啼声、鸣声、絮叨声、叱儿声、齁声、拍儿声、鼠动声、倾侧声、咳嗽声)
10.第四段写了哪几种声音,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段文字写了人呼声、儿哭声、犬吠声、崩塌声、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声音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从屋内到屋外的顺序来写的)
11.用横线画出文中第④段描写听众反应的语句从表现口技者的角度看,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侧面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12.用简明概括的文字写出②③④段文字的内容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第②段:口技者模仿一家人深夜惊醒的过程 第③段:口技者模仿一家人由醒入睡的过程 第④段:口技者模仿失火,救火的经过)
13.给第四段分层,并写出层意(第一层:从“忽一人……”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口技表演者模仿深夜起火、救火的声音第二层:从“于是宾客……”到“几欲先走”:写宾客的种种表现)
14.对④⑤两节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第④段文字对声音的描写是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复杂,到应有尽有
B.“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作者的评论,表达了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C.“变色离席”写出了宾客身临其境的慌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几乎要逃跑的丑态
D.“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既与课文开头相呼应,又突出了表演道具的简单,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15.第四段文字用了3个“百千”组成的长短句来渲染火场的声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便于突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16.从表达方式看,选段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 17.(1)从场景描写的角度看,《口技》一文可以看做是( A ) A.记叙文 B.说明文 c.议论文 (2)从介绍口技艺术的角度看,《口技》一文可以看做是 (B) A.记叙文 B.说明文 C.议论文 25.《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陶渊明,古代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饮酒》组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5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他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今天我们还记得王湾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
3.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9、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天净沙&8226;秋思》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二.为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车马喧(xuān) 东篱(lí) 润如酥(sū) 塞(sài)土 燕脂(yānzhi) 凝夜紫(zǐ) 提携(xié) 三、本单元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 2.可爱者甚蕃(“蕃”通“繁”,繁盛众多)
3.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4.塞上燕脂凝夜紫(“燕”通“胭”,胭脂,深红色) 四、一词多义:(包括文言虚词)
1. 尔:问君何能尔(这样) 尔安敢轻吾射(你) 2.然:然往来视之(然而) 悠然见南山(……的样子) 3.书:乡书何处达(信) 即书诗四句(写)
4.何:乡书何处达(什么) 问君何能尔(为什么) 五.本单元古诗文默写(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诗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能体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语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志洁清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本文的话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饮酒》中描写田园环境、抒发隐居之情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登幽州台歌》中“独”字是全诗的诗眼 7.《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8.《天净沙&8226;秋思》中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默写:
(1)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6)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6)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7)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8)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