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背诵提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5.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学习的动机理论(有7个) 7.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8.论述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迁移? 9.如何在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0.教师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1.论心智技能的培养
1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4.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规律? 15.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6.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17.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
18.操作技能的特点、阶段及其培训要求 19.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20.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1.教师成长的途径
2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23.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24.教师成长阶段【三关】
25.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2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温馨提示:
这26题是必须背完的,红色是最重要,而粉红次重点,绿色不怎么重要,而橙黄色那题加里佩林很可能会考,复习一定要全方位哟! 气质的类型: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神经系统的基本特点 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 强、平衡、灵活 弱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兴奋性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记忆口诀:感前句型】★★★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他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不可逆,未获得物体守恒“自我中心主义”
3.具体运算阶段(7-9岁)思维有弹性,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去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 首先,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材料,也即不要求没有任何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创设或提供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适合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只是经验。
其次,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确保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再次,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的,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生的思维的素材取决于具体的经验,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注:这题的记忆技巧是先记他们的顺序、特征,不要颠倒了“感前句型”,另外启示要根据他这个过程来阐述,其实理解了就很好记忆。这题的关键词是:认知发展思维 启示的第三点比较容易忽视,要多加记忆。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示:注意2.3.4.5点,考选择题】★★
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他的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①信任对怀疑(0-1.5岁) ②自主对羞怯(1.5-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⑥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⑦繁殖对停滞(30-60岁)⑧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60岁以后)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方面的问题则要从学生受影响的周围环境去考察,而不能就学生个体单方面而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则是至关重要的; (2)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和总体发展过程。人的发展是心理不断变化的过程,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的心理矛盾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人才能顺利的发展,人才能得到完整的教育;
(3)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6-12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2-18岁)。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他们的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学生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勤奋和教师对其积极的评价上,要为儿童积极主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 注:这题的关键字是“心理社会发展”八个阶段记忆容易混淆,但经常考的是③④⑤,至于其他的也要记一记。至于理论的启示不要死记硬背,第一,记住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教育环境)第二,每个过程都有矛盾,要顺利解决好第三,在教学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特点。
3.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具体方法: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2)教师如何培养:
①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②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③鼓励青少年的独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④培养创造性的个性,激发创造潜能;
⑤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并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注:这一题的记忆会比较难一些,背起来也比较困难。你可以结合你自身的教学实践,这样你就会比较记更得牢。O(∩_∩)O~
4.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记忆口诀:安生归自尊】★★★【这题11年考过了】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1)生理需要。它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穿、住所等。 (2)安全需要。安是指保护自己的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它是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 (4)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
(5)自我实现需要。它是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教育启示: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所以在学校里,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和热爱他们的,以排除学生学习的一切干扰。
评价: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科学意义,但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是有外部动机激发和引起的,因此这种观点忽略了人们本身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
注:11年已经考过了这道题,但是它还会考选择题和填空题,特别是五种需要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他们之间的顺序,那个是最基本的,哪个是最高的,你要认真思考哟!
5.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记忆口诀:岂作反蒋龟壳】★★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④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⑤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⑥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注:这道题用关键词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内战时期,不作反蒋的人,躲在龟壳里,不敢出来。最后你再联系你的教学实际,把他联系你曾经的教学中去,一定要用,这样你就一定不会忘,而且体悟深刻。
6.学习的动机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强化、报偿】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基本观点:
①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②强化是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强化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③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得到报偿
评价:从刺激物的使用和安排来激发学习动机,但过于强调强化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人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机械的、不利于学生的人格的健康发展。总之,教师要用外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理利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减少惩罚。
注:教书,经常也会给学生奖励,这就是强化,让他们觉得我努力了,说明我做得很好,我下回还要做好,否则就没有奖励了。正强化是奖励,而负强化呢?就是比如一个爱犯错误的学生,你经常罚他扫地,但是他今天表现很好,你把上次罚他扫地撤销了,这就是负强化。记住【强化、 报偿】!!!
(2)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基本观点: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二是害怕或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每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将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反之,他就会去选择那些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当两种动机力量势均力敌时,便会感受到心理冲突的痛苦。因此,每个人的成就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所决定。
教学启示: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注:这题人物一定要和理论相对应。动机先记着有两种,一种追求成功,一种避免失败。两种人的教育方法不同,对比一下就好记忆了。
(3)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个维度 六个因素 韦纳 韦纳!!!用表格列出】
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