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大师
----小组工作评估报告
小组成员:XXXXXXXXX
问题由来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们必须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也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但是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浪费时间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管理时间的能力,我们建立了时间管理小组。
我们的小组成员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空余时间过多,不知道如何安排;第二,经常将时间浪费在网络、穿着打扮等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第三,虽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因为个性拖沓,所以做事的效率较低;第四,有的组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针对以上问题,时间管理小组希望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先让小组组员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再通过一些小组活动的训练来增强组员对于时间的敏感度。然后再进行一些时间管理的训练,强化组员的时间管理方法,最后使组员的时间管理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理论架构
时间管理上有很经典的几个理论,比如“6点优先工作制”,ABC时间管理法”、“时间管理四象限法”,这几个理论都对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提出了有效的方法。“6点优先工作制”是指按事情的重要顺序,分别从“1”到“6”标出六件最重要的事情。同时告诉他,请他从明天开始,且每天都这样做:每天一开始,请你全力以赴做好标号为“1”的事情,直到它被完成或被完全准备好,然后再全力以赴做标号“2”的事情以此类推;“ABC时间管理法”是指ABC时间管理法,就是以事务的重要程度为依据,将待办的事项按照又重要到轻的顺序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然后按照事项的重要等级依据完成任务的做事方法;“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是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如上课,限时作业等)、重要但不紧急(如预习功课,和同学联系关系等)、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上网、闲谈、邮件、写博客等) 然后可以根据划分的象限进行事务的处理。我们在小组的活动中,将会把这几个理论介绍给组员,让组员通过一些案例使得组员明白如何根据这些方法去操作,提高组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组员能够在案例的体验中找到如何时间管理的方法。这样的集体训练,并运用上面提到的正面增强的小组活动方法,小组成员会加强时间管理的能力。
社会认知理论是从个体、行为和环境相互影响三方交互作用的视角来解释人类行为和机能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皮亚杰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皮亚杰认为,社会相互作用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此外,社会认知
会受到认知者本人特点、认知对象、社会情境等因素影响。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分析自己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能让服务对象学习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行为。在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制定小组奖惩制度(即社会认知理论的环境),有效的让服务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遵守小组的活动规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上相互影响、相互支持,通过良好的示范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传甚广的“30秒钟电梯理论”或称“电梯演讲”。这让我们知道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把握好时间,30秒就可能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机会,让组员能够重视时间,进而重视时间的管理,然后更加投入在小组活动之中,能够有所体会和进步。
在小组内,工作员多会用正面的增强以及平等的对待,会把当事人而不是当事人的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根据波特定理当人们遭受许多批评时,他们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所以为了有效地解决组员们时间规划不完善的问题,我们不会总盯着他们的失误和缺点,而是会以增强他们自身的能力工作的重心。在正面增强方面,在技巧训练或者模仿后,如果组员能适当的运用,工作员就会给予鼓励,来增强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因此 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工作员会较多的使用行为疗法,因为一方面工作员与组员间的协同合作关系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而另一方面假设人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 ,可以通过准确的观察与分析,制定合适的治疗过程并实施来纠正人们异常或不完善的行为。
目标与目的
目标 :提升组员对时间的敏感度,增强时间规划的意识,提高组员合理安排时
间的能力。
目的 :
1.让组员认清自己在时间规划上的盲点,引起组员对时间规划的重视。 2.通过活动让组员的时间规划能力得到强化。
工作过程
第一次活动
(一)小组主题介绍、成员相互认识
由于小组成员中有四名成员是通过招募而来的,成员间互不认识。所以社工带头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并请成员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再通过“串名字”的游戏加深彼此的认识。而在“串名字”游戏结束后,社工提议抽问部分成员其他成员的名字。
(二)制定小组契约
在制定小组契约的过程中,社工没有对“小组契约”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解释,导致虽然由小组工作的内部成员先提出规章的内容,但招募来的成员所提出的契约意见仍有些偏离了“小组契约”的基本内容 。例如,成员周仕林提出的“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小组工作”就与“小组契约”的相关性不强。
由于小组成员间的熟悉程度不高,规章制定的活动氛围也不够活跃,招募而来的三位男性成员表现得较为拘谨。成员秦于淦在提契约意见时,首先选择弃权,在社工和其他成员的鼓励下,最终提出“相互尊重”。
契约制定的过程中,社工注重及时的澄清和总结,遵从“民主参与和决策”的基本原则,尊重每位成员的权利和能力,并对成员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引导(在成员秦于淦选择弃权时,社工通过举例向他解释“小组契约”,鼓励他思考和表达)。这些是社工的积极表现。 契约制定完后,社工虽提出了“成员需签字承认”,但把这一任务推迟到了“制作愿望树”环节的后面。
(三)澄清成员在“时间管理”上的困惑和问题,制作“愿望树”
社工首先引导成员分享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困惑和问题。然后请成员根据自己的问题和需求,结合小组主题,写下自己希望通过参加此小组获得的改变、达成的目标等,并在组内分享,最后制作成愿望树。 以下是成员在“时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简要记录:
1、成员汤丽桃、常雯、胡潇月和冯薇芝习惯拖延,并且没有明确的时间计划,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上网等休闲娱乐上,导致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高; 2、成员周仕林虽然制定过“时间计划”,但缺少实施计划的动力。常因为偶然事件和自身因素打乱计划,或者不能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3、成员秦于淦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计划,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都“随心所欲”。 (四)总结此次活动
社工回顾并总结此次活动的内容和成果,告知组员下次活动时间、地点。 不足之处:遗漏了组员的收获总结。
第二次活动
(一)回顾上次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社工助理胡潇月简短清晰地回顾了上次活动的主要成果。但在介绍此次活动的游戏时,没有向成员说明游戏的奖罚方法(原定最终一名胜出者获得奖励)。导致在游戏过程中因讨论如何惩罚淘汰者,而使活动有些失控。
(二)游戏:时间“大爆炸”
游戏内容:用手机设定闹铃——每一分钟响一次。成员间互相问问题,要求提问者在提问时拿着手机,回答者在回答时接过手机,并向另一位成员提问。手机闹铃响起时,手持手机的成员就被淘汰,直至决出最后一名胜利者。
进行游戏时,社工首先请所有成员离开桌子,围圈而坐在桌子前面的空处。社工这一安排,方便进行游戏,同时进一步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有利于成员间更加深入的彼此了解。
游戏在第一个环节设时1分钟,社工向松首先被淘汰。这时,由于在游戏前并没有对游戏的奖罚规则做清楚的说明,成员就是否应该惩罚被淘汰者和如何惩罚展开讨论,使游戏的场面失控,甚至中断。社工通过与成员协商,并承诺在决出胜利者后,会对被淘汰的成员进行惩罚,游戏才得以继续进行。但关于“游戏惩罚”的分歧几乎贯穿了整个游戏过程,并未得到较为恰当的处理:1、游戏原设定不会对淘汰者进行惩罚,只会奖励胜利者,而社工没有清楚说明游戏奖罚规则,也没有就此征求成员意见;2、社工虽承诺在游戏结束后对淘汰者进行惩罚,但由于时间原因,游戏在未决出最后一名胜利者时便被迫结束,社工只是选取了一两名淘汰者进行惩罚,惩罚的方式是讲冷笑话.
(三)分享感受
在分享感受环节,由于游戏耗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分享的内容较为表面。
(四)总结
社工总结此次活动,宣布下次活动时间、地点。由于上个环节的游戏感受分享类似于成员的一句话总结收获,因此社工在此次活动中仍忽略了请成员做概括性的总结。
第三次活动
(一)社工介绍此次活动主要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使成员自主地进行“有效管理时间”的演练和操作。使成员了解并掌握“6点优先工作制”、“ABC时间管理法”、“时间管理优先矩阵”等时间管理的方法,协助成员提高其有效运用时间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
成员就一个“不合理的时间管理”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处,扮演案例中的人物,尝试重新规划时间。犹豫案例是在活动现场才公布给成员看的,所以成员看到案例时的反应都有些茫然无措。“虽然能看出案例中主人公的时间安排非常不合理,但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地规划”成员秦于淦在案例分析后这样说。
(三)分享感受,介绍时间规划方法.
时间管理方法的分享和学习,主要是通过社工向成员说明和介绍。分别介绍了“6点优先工作制”、“ABC时间管理法”和“时间管理优先矩阵。
(四)总结此次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