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除河南省外,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豫剧(英文:Yu Opera)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部门的统计,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达167个,是21世纪后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鼎盛时期,全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山西、安徽、江苏、四川、甘肃、东北、新疆、西藏各省以及台湾等地都曾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超过三百个,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最早的称呼叫“河南讴”,又有汴梁腔(见徐珂的《清稗类钞》)、梆罗卷等称呼;清代中后期又有“高调”、“靠山吼”、“靠山黄”等称呼;民国期间民间也称本地梆、土梆等,学者文人这一时期又以河南梆子称之。“河南梆子、”“豫剧”之名最早有时也包括河南的其他剧种,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现今的豫剧。
豫剧在清末民初已经形成五大流派,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高调(以濮阳、菏泽为中心)。1934年统计,豫剧大体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山西、陕西、湖北等地区。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加之文人改革家的参与,使之豫剧吸收各派之长相互学习竞争,开创了豫剧大繁荣时期。这种融合后的豫剧声腔随即又影响各地。这也为四五十年代豫剧在全国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被官方正式更名为“豫剧”。
从1941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豫剧逐渐遍布全国,四十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五十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随后流行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到2012年,豫剧在各省有专业剧团的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台湾、安徽、青海、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区,自发新建立的剧团有北京、深圳等地,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建国后,在导演杨兰春、作曲王基笑等的领导下,开辟了一条豫剧现代戏的道路,创造了反调等唱法,被称做“现代戏流派”,是豫剧中的歌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豫剧的起源原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二说:由 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
豫剧诞生在开封,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特别是宋代,开封作为首都,勾栏瓦舍遍布全城,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从干梆子到土梆子再到河南梆子最后演变为豫剧,就是现代豫剧发展衍变的整个脉络。
豫剧的特点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豫剧以唱见长,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中原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