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思想品德中考复习
专题一 自尊自强 孝敬父母(2课时)
考点1、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考点解读 】 1、什么是自尊?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格之本,只有自尊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2、为什么说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1)做人不能没有自尊。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
知耻的人首先做到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它,是对自己良好形象的维护,是自我尊重的表现。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我们的自尊经常受到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我们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2)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4、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1)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2)尊重他人,首先,要善于欣赏、悦纳他人;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5、善于克服自卑的心态。
一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家境有好有坏,不必因家境不佳而自卑; 人的天资有高有低,不可能因天资聪明或学习成绩好而自傲,差而自卑;
人在生活中也常常会做错事,遭遇挫折,要学会勇于面对错误、经受挫折而不自卑自弃。 6、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把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联系起来。 考点2、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考点解读 】
1、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新追求的目标。表现为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2、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
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谁也看不起,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别人谁都不如他,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干什么都不会成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结果是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
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无论是自负的人还是自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切实际的。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自负会使人远离成功;自卑则会使人消极悲观、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自负和自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们远离成功。只有自信使我们可以主动、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因而,能够成功。
3、自信的重要性----- 自信者容易成功 因为自信者乐观、好奇与专注,有目标,注重行动,体验过程,他们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最快最好地到达胜利的终点。所以说,自信者容易成功。 4、自立的含义是什么? 自立的含义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5、自立的重要性-------人生需要自立,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成为一个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6、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 (1)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2)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7、什么是自强? 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这就是自强。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
1
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 8、自强精神的表现和作用有哪些? (1)自强精神的表现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2)自强的作用
①自强是-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②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屡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怎样培养自己自强的品质?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做个有志者;其次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要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再次要扬长避短,确定前进的方向,这是自强的捷径。 10、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
自强不息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分昼夜,永恒运动,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该效法天,积极进取,勇不停息。
11、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遇到困难要去克服,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要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磨练自己的意志,对自己认定的志向要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去奋斗。 关键是自己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精神。
考点3、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考点解读 】 什么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2、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2)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3)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应尽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3、应怎样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2)中学生孝敬自己的父母就要做到: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等等。
专题二 诚实守信 宽容尊重(2课时)
考点4、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考点解读 】 1、理解什么是诚信?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
2、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即表现为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
3、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①诚信是立身之本,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④“做老实人,做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就做不了好事,更做不了大事。 不诚信的危害:
①在交往中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②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难以立足社会,害人害己。
2
诚信守则(或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
诚信守则一: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
诚信守则二: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诚信守则三: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诚信守则四:在情与法的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6、理解生活中诚实守信的复杂性
(1)对诚信的理解要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一是诚实守信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隐私权,诚实并不意味着要说出全部真话,公布自己的全部秘密;二是诚实守信并不意味着哥们儿义气,在朋友犯错误时,要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同时,自己犯错误时,也要勇敢地承认错误。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做出诚信的选择。 正确处理诚信与尊重隐私的关系。
对人诚实与尊重他人隐私,往往相互关联且常常发生冲突。面对冲突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信守诚信的品德;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尊重他人隐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正确处理诚信与谎言的关系。“善意的谎言”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诚信的核心是善。只要正确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永不自欺,我们就能做一个诚信的人。 7、学会诚实地生活。
(1)学会对自己诚实开始,实事求是,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 (2)从与伙伴、父母、老师的交往开始@努力兑现作出的每项许诺;
(3)靠首已的努力学习获得的能力与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抄袭、作弊和虚荣无助于获得真实本领,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4)在意识到伙伴做错事时应当诚实地说\不\,与伙伴一起做了错事时,不论伙伴是否承认他的错误,部应当承认自己那一部分错误。
考点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考点解读 】 (一) 什么是宽容?
指的是宽大有气量,原谅和不计较他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为什么要宽容?
(1)人与人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彼此尊重个性;人人都会犯错误,需要宽容对待。
(2)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3)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别人的过失,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级,一个人学会了宽容,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
(4)宽容利人利己。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怎样做到宽容?(1)宽容是有原则的,不能盲目。对家人、同学、朋友,不能斤斤计较,而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当然,我们决不迁就“坏人”“恶人”。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让步。
(2)宽容自己就是接纳自己,即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既不要挑剔和苛求自己,也不自惭形秽;既不要妄自菲薄、全盘否定自己,也不要妄自尊大。
(二)学会尊重 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 在法律地位上,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在适用法律上,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3
2、关爱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对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总称。如:残疾人、女性、老年人、未成年人。 对待他们,我们首先应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其次,应尽力帮助他们,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有权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如果彼此缺乏起码的尊重,那么,交往就会产生严重障碍,失去平等、诚信、友善的交往氛围。
尊重他人的要求:我们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4、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应如何表达你对他的尊重?
对待处境尴尬的人 不随意去打听别人的处境,也不传播相关信息,真诚地提供帮助。 对待父母、老师 尊重他们的劳动,用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来回报他们的付出就是最大的尊重。 对待同学、朋友 尊重他人的隐私,不盛气凌人,不恃强凌弱,平等的待人?? (三)尊重父母 、长辈 1、如何正确认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2、如何化解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
(1)要走进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通过沟通,我们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家长的意见。
(3)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
3、与父母交往的艺术与技巧
(1)赞赏父母,赞赏中增进亲情; (2)认真聆听,聆听中获得教益; (3)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
(4)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原谅,不必争个高下输赢不可。 4、学会理解父母。
(1)父母同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见解是出于与自己不同的角度; (2)学习与父母沟通,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意见中合理的东西; (3)在不同父母的意见时能平静地思考自己的意见是否有道理;
(4)对于自己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尊重的态度与父母商量,并寻求父母的理解。 (四)尊重同学、朋友 1、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共同特征
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2、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交友的益处有哪些?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3、交友的原则 ①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②人无完人,人各不同。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就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③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④我们要慎交朋友。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男女同学之间积极交往的意义?
(1)可以增进我们对异性的了解,学习对方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
(3)可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 5、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应坚持什么原则? (1)既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2)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把握分寸;
(3)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