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杂质; 【详解】
A、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Cl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NaCl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物质的鉴别所选用的方法正确;
B、碳酸钙难溶于水,NaOH、NaCl、NH4NO3均易溶于水,但分别使温度升高、温度变化不大、降低,可以鉴别,故选项物质的鉴别所选用的试剂正确;
C、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除杂所选用的试剂错误;
D、O2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除杂所选用的试剂正确。 故选:C。
1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R指的是
A.氮气 【答案】B 【解析】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观察空气成分示意图可知,R的体积分数是第二位,R指的是氧气。故选B。 1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亚硝酸钠——可用作调味品 B.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C.石灰石——建筑材料 D.于冰——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亚硝酸钠有毒,不可用作调味品,故错误; B、小苏打能与胃酸反应,可治疗胃酸过多,故正确; C、石灰石可用作建筑材料,故正确; D、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正确。 故选:A。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点睛】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可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下图为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30℃时,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只列计算式,不需60℃时,10g NaCl和90g KNO3完全溶解于100g蒸馏水, 冷却到30℃后,_________要计算结果)。(“有”或“没有”)NaCl析出,有_______g KNO3结晶析出。
【答案】NaCl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解析】 【详解】
(1)由给出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平缓”型,就是温度升高,NaCl的溶解度增大较小,但是依旧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根据KNO3 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在物质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质量分数是
45.8g?100% 没有 44.2
45.8g+100g45.8g?100%。
45.8g+100g(3)对于氯化钠,60℃时溶解度为37.5g,30℃时的溶解度36g,所以10g的氯化钠在100g水中没有形成饱和溶液,因此不会析出NaCl晶体。对于硝酸钾,60℃时溶解度大于90g,所以是不饱和溶液, 30℃时的溶解度为45.8g,此时是过饱和溶液,而且会析出硝酸钾晶体(90-45.8)g=44.2g 14.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16号元素属于__________元素。(填 “金属”或者“非金属”)
(2)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__________决定(填序号)。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___________紧密相关(填序号)。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3)在上表中最外层电子为稳定结构的元素有___________种。观察上表,同一周期中,你所获得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
(4)如图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一个单元格,其中“1.008” 表示_______________。
(5)由13号和8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非金属 A D 3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逐渐增多,失去电子能力减弱,获得电子的能力在增强,金属性在减弱,非金属性随之增强 相对原子质量 Al2O3 【解析】 【分析】 【详解】
(1)16号元素为硫元素,根据“石”字旁可知,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2)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故填A;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紧密相关,故填D;
(3)氦、氖、氩三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故上表中最外层电子为稳定结构的元素有3个;
由表可知,同一周期的规律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逐渐增多,失去
电子能力减弱,获得电子的能力在增强,金属性在减弱,非金属性随之增强;
(4)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其中“1.008” 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5)13号为铝元素,铝元素通常为+3价,8号为氧元素,氧元素通常为-2价,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 【点睛】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另外,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逐渐增多,失去电子能力减弱,获得电子的能力在增强,金属性在减弱,非金属性随之增强。同一主族的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元素的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序数递增,金属性在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15.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煤、________和________常称为化石燃料. 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_. 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________.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答案】石油 天然气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CO2+4H2B BC 【解析】 【详解】
(1)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它们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的混合物,天然气、煤、石油都属于化石燃料。
(2)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3)根据题意,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催化剂Δ2H2O+CH4
式为CO2+4H2
催化剂ΔCH4+2H2O。
(4)因为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所以生成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应该是1:2,而甲酸CH2O2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2,故选B。
(5)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错误;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可加大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正确。故选BC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16.如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KCl 溶解度(g/100g水) KNO3 31.6 45.8 63.9 85.5 20 34.0 30 37.0 40 40.0 50 42.6 (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填“增大”或“减小”).用同一种方法可以使KCl、KNO3二种物质的溶液都析出晶体,该方法是_____.KCl、KNO3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_____之间(用编号表示).
A 20℃以下 B 20℃~30℃ C 30℃~40℃ D 40℃~50℃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KCl的质量为_____;40℃时,将70gKCl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加水_____g.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有关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象不正确的是_____(用编号表示).
【答案】增大蒸发结晶B34g30D 【解析】 【详解】
(1)根据表中不同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降温、蒸发溶剂KCl、KNO3都会有晶体析出,但降温KCl析出晶体较少,故用同一种方法可以使KCl、KNO3二种物质的溶液都析出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