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简报
2013年10月7日 (第一
期) 主编:顾强
一灯如豆,茶香袅袅,漫游网海,如鱼
得水般的畅快。网的这头是我,网的那头是素未谋面的学员,老师,专家……静默中,用专注,用品读,用心灵,同无数的思想交流。有喜,有悲,有顿悟,有感动……
我班科学班学习情况统计如下:
我的教
研修日
研修日我的教
学故事
姓名
工作单位
总学时(分钟)
志提交志被推学故事
培训总结数被推荐
数
荐数
提交数
数
马望
大石头镇第一小学
6451
0
0
0
0
0
良
合
好 格
0
0
林 赵琳 康善
第二小学
7409
2
0
1
1
0
0
第八小学
5156
2
0
2
1
0
0
0
0
玲 邵静
第三小学
娟 李晓
第三小学
平 刘丽
第三小学
华 杨旭
第三小学
运 张海
额穆镇中心小学校
龙 赵也
额穆镇中心小学校
林 田丽
额穆镇中心小学校
娟 付强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赵广
青沟子乡学校
胜
8186
1
8326
0
7061
0
6278
0
6876
2
6104
1
4123
5
7824
0
8165
1
0
1
0
0
0
1
0
0
1
1
1
1
0
5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
大桥中心校 王宝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
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 【材料准备】
课件(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量杯二个、适量的水、滴管、手表或者时钟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
1、课件播放一段大自然中各种流水的现象录像。提问: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学古人,用水来测量时间(板书)。 二、 滴漏实验
实验一: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简介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每组铁架台上都有一个漏杯,底部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孔。量杯中有125毫升水,100毫升备用水,一支滴管,一个量筒。(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是为了避免水的表面张力而带来的水流不完的现象)。
2、师生讨论实验操作要求:先用手指按住小孔,把125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教师统一喊口令开始计时,等量筒里的水积聚100毫升水时,记下时间。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数据,反思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装置积聚100毫升的水,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同时在交流中反思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合作情况。 实验二:积聚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组织学生推测:同样是125毫升的水,当量筒积聚10毫升水时,要用多少时间呢?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2、小组讨论推测,并将估计的时间在黑板上表格中填好后交流: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估计?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3、实验验证,记录实验后的数据。 4、观察分析数据。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水位高的时候,会流得快一些,所花的时间也会少一些。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确实很棒,分工合作得非常好。如果再来一次难度更大的挑战,敢接受吗?
实验三: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用同样方法积聚50毫升水时,又需要多少时间呢?这次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前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2、学生推测后交流。(期望学生明白,水的流速刚开始很快,后来就会慢下来,那积聚50毫升水的时间就会多于5倍的10毫升时间,但又会少于二分之一的100毫升时间。)
3、实验验证,测得数据后上台把数据写在黑板上。 4、观察,分析实验数据。
5、小结:原来水位的高低确实造成了这种先快后慢的现象,像我们今天这样的装置能用来测量时间吗?要想使水流的速度保持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想办法使水面保持同样的高度。) 三、解释水钟的计时原理,课后延伸
1、出示古代的水钟图,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学生观察,说自己的想法。 3、演示介绍教师做的水钟。
4、课后,大家搜集一些可以做水钟的材料,下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做一个水钟,到时你们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点评:
王宝泉老师能合理地使用教材,教学安排中注意难点的突破。紧紧围绕“用水测量时间”这一主题,精心组织了三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探究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完整、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整个探究活动完整、有效,学生思维发展扎实、自然。为了更好地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老师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在团队的力量下共同进步。老师安排学生课后搜集查找有关水钟的资料,学生对古代的记时工具了解的越多,对课堂的内容就越有兴
趣,越能激发他们的探求欲,并从中体会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认识古代中国的伟大。
总之,王宝泉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好的。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大石头一小 马望林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
1.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2.能全面考虑,关注细节,在实验的设计、完善中发展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完善简单的探究实验计划。 四、教学准备
课件,烧杯(盛有100毫升的水),搅拌棒,若干食盐,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开门见山
1.出示装有100毫升水的烧杯,放入一勺食盐,观察食盐溶解了吗?为什么?根据什么判断?
2.搅拌一下再观察,现在食盐完全溶解了吗?为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