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别处
——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摘要】
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作为一部阐述自由主义经济政治伦理的通俗著作,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在问世后的半个世纪中受到了广大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普遍关注。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对自由主义的论述中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他强调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谟、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从这本著作问世直至今天,在学术界中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尽管自《通往奴役之路》出版已过去半个世纪有余,但是阅读此书,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哈耶克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主要观点,更对我们思考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 法治
【正文】
引言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
2012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历史的帷幔尚未落下,而未来却叩门而至。08年涤荡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带来担忧情
绪仍甚嚣尘上,而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扩大似乎给尚不明朗的全球经济形势又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在世界的另一端,前两年振奋人心的中国经济已慢下它前进的脚步,邻国日本的经济发展也让人不用乐观。现实好像是在一种强有力的方式让我们来反思。当我们被迷茫所困,唯有理智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看到前进的道路,才能引领我们面向光芒。于是,在这样一个时点上,阅读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给我带来一个珍贵的机会,让我得以沉淀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更深的领悟文明的进步与思维的力量。
有关自由
自由是什么?
在新华字典中关于自由的定义有两种:1) (1) [free]∶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约束 (2) [freedom; liberty]∶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在我眼中,自由是遥远的意象。而在哈耶克眼中自由是信仰,是现
代文明不灭的灵魂与希望。哈耶克认为:极权主义之所以能够肆虐人类文明,关键在于人们背叛了现代社会的根基自由主义道路,而盲目的选择了与现代文明相决裂的社会主义。
在书中,哈耶克论述道:自由主义以“尊重个人,在个人的权利范围内承认其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为出发点,是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欧自发的商业活动而产生的经济秩序的系统论证,强调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由于自由主义奉行个人的解放和经济自由化,使得科学得到惊人的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造就了前人从来不敢想象的新世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 同时,个人主义在哈耶克看来不是所谓的随时为自己着想,而是一种个人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的人格权利。这一定义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明确了个人主义的正确含义。这与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个人主义是自私自利,将动物自保性与人类本性混为一谈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自由带来的也不仅仅是繁荣,当人的欲望无限制的膨胀,人们对生活的物质标准不断提高,有些阶级在社会普遍发展过程中没有获得显著的好处,社会环境中的污点不断暴露,这些负面消息使人们开始质疑带来这种社会进步的体质本身是否存在缺陷。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学说的推广者们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使得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变成了静止的信条。也许有有识之士想要通过自身的呼吁使自由主义向积极的方向进步,但是无奈这种进展实在太过缓慢。于是,人们想要破除这个制度而获得更完善、更平等的体制,而自由主义便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冷遇。悲剧之处正是在于,正是因为自由主义所带来的繁荣而导致了它日后收到人们的质责。
若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这场悲剧中最应该收到指责而进行反省的也许是人类自己。是因为人类的无尽的欲望而导致了面对现实时的不满。即使破除了自由主义旧体制,在未来人们也许也会因其他的理由对新体制产生抱怨。这是否意味着,如果人们不改变本身固有的自私自利的痼疾,那么问题永远不会得到解决。这不禁让我想到,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之前,先写下了《道德情操论》。温总理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亚当斯密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阐述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缠身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人们普遍道德的进步与提升。可见,道德和经济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两大基石,其中一个的缺陷都终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记得老师曾在上课时提问过,中国社会现在是否存在信仰,这种信仰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也许是因为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中国人民的精神层面却出现了真空,所以才导致了现如今我们可以听到各种为谋求个人利益而伤害别人的恶性事件的发生。正是缺乏道德约束,才会不断有人不顾别人的生命安全,生产出“毒牛奶、毒饮料”这种假冒伪劣的产品,继而使消费者蒙难。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我们的悲哀。
有关计划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终究不过是乌托邦,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没有与自由挂钩。他在书中援引德·托克维尔的话,民主与社会主义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他在1848年说:)民主扩展个人自由的范围,而社会主义却对其加以限制。民主尽可能地赋予每一个人价值,而社会主义却仅仅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工具、一个数字。民主和社会主义除了“平等”一词毫无共同之处。但请注意这个区别:民主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约束和奴役之中寻求平等。对政治自由的伟大倡导者而言,自由意味着免除他人强制的自由,使人摆脱他人的专断与奴役。而社会主义允诺的自由是“不同的人在选择余地上现存的巨大悬殊将被消除”,不过是平均财富的旧要求的新术语。
如果说竞争是自由主义进步的方法,那么极权就是社会主义实现平等的手段。自由主义的论点,是赞成尽可能地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各种努力的工具,而不是主张让事态放任自流。它是以这种信念为基础的:只要能创造出有效的竞争,这就是再好不过的指导个人努力的方法。它并不否认,甚至还强调,为了竞争能有益地运行,需要一种精心想出的法律框架,而现存的和以往的法律无不具有严重的缺陷。它也不否认,在不可能创造出使竞争有效的必要条件的地方,我们就必须采用其它指导经济活动的方法。
社会主义认为社会进步的目标的实现得益于计划,因这样的计划建立在人民共同期望之上的,所以体现了对个体平等的关注。可是社会主义者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谁来决定这些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的先后顺序。如果一个社会有足够强大的生产力和财力可以在同一个时期实现多个目标,那这种论述显然是有可能实现的。然而,事实却是,现实并不具备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土壤。事实上,一个社会只能在一个时期达成有限个目标。于是,如何能让社会中的所有人对实施目标的顺序得出统一的结论呢?只有阶级能做到这一点。这也就论述了为什么计划必定导致极权的产生的原因。哈耶克指出,社会主义往往强调 “社会目标”或“共同目的”,通常被含糊其词地表达成“公共利益“、“全体福利”或“全体利益”。然而这一说法是模糊的、空洞的、没有任何实际手段可以达到的。千百万人的福利和幸福不能单凭一个多寡的尺度来衡量。一个民族的福利,如同一个人的幸福,依赖于许许多多的事物,这些事物被以无数种组合形式提供出来。它不能充分地表达为一个单一目标,而只能表达为一个种种目标的等级、一个每个人的每种需要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全面的价值尺度。根据一个单一的计划指导我们的一切活动,就预先假定了我们的每一种需要都在一个价值序列中占有一个等级,这个价值序列必须十分完整,足以使计划者在必须加以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方针中有可能做出决定。简而言之,它预先假定存在一个完整的伦理准则,其中人类的各种不同的价值都适得其位。
全文感想
在《通往奴役之路》里引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我有点怀疑这句话,怎样的世界才算是地狱呢?是以色列战机空袭的加沙走廊,还是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是塞尔维亚军警枪口下的斯雷布列尼察,还是苏联坦克炮口对准的布拉格?即使是九十年代血流成河的肯尼亚或是七十年代白骨遍野的柬埔
寨,还是有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们活下来了。有地狱吗?被原子弹夷为平地的广岛?被日军野蛮屠戮的南京?有的。所有这些都是地狱。
那么,也许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是美好的,我们可以不再颠沛流离,不再饱受战争侵略之苦。我们可以家人团聚,过上温饱甚至富裕的生活。我们可以接受教育,收到知识的熏陶。这些也许都足以说明我们的日子正在好起来。然而,在这样的看似美好的一个世界里,人们被剥夺了说某一些话的自由,而且这些不让说的某些话,讲出来纯粹只是因为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某个地方垮了座煤矿,而这个地方的政府欺上瞒下企图瞒天过海;有个国家企业的牛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了问题,它不仅没有倒闭,反而照样广告满天飞。一个社会不能鼓励各种各样的职业发展(当然在法律范围允许内的职业),而是天天都有名人出来宣扬成功学,鼓励拜金。这样的社会算不算坏?我不知道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是好还是坏,如果好,有多好,如果坏,又有多坏?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百姓,连自己的事都管不好,为学业担忧,为生活犯愁,无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精英知识分子,我不敢妄自评价一个社会的好坏。但现在,我,一个小小年纪,未经世事的少年,不幸看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沉默,这个沉默也许已经很久了,只是因为我的无知和浅薄,现在才发现。这也许是悲哀的,是被动的,因为自由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只是一幅太过虚幻的画卷,但我却希望,也许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这幅画卷变为现实的那一天。
现实也许是冷酷伤人的,而希望却是美好善良的。
而我们,正是将肩负着将希望接入现实这项使命的人。
参考书目:
《通往奴役之路》
原作名: The Road to Serfdom 作者: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译者: 王明毅 / 冯兴元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